偷偷溜进《我的精神家园》

标签:
王小波精神家园阅读文化 |
在虎门回汉的高铁上,快速的翻阅了《新商旅》等两本高铁杂志。对于纸媒的油墨馨香过于沉溺,信手不放过任何可读的文字,这个毛病就像是互联网时代的手指控一族,他们几分钟不刷一下手机屏,心里就憋得慌。
宾馆的退房是在中午两点前,因此午休很踏实,以至于坐在高铁上无丝毫盹意。那双“贼”眼看完了插在靠背上的杂志,又看看只有画面没有声音的壁挂视频,再瞄瞄时速300多公里的火车窗外。低头瞅见90后同事伏在活动台板上睡了,手肘下压着一本书,立刻动了“贼心”,于是悄悄伸出“贼”手,“偷”过来满足“贼”眼,打发旅途的闲时无聊至极。
原来书名是《我的精神家园》,飘渺而夺眼球。书的作者王小波,是我同时代的大哥。可惜天才命短,四十五岁就夭折了。我读电大的时候,正是王小波文字多产的时候,但我们学中文的同学竟很多都不知道他,我也是。
王小波的文才并不是被公认的,就像是孤独的画家梵高,死后,才犹如一道闪电光耀文坛。
他的名气印证了“墙内开花墙外香”的道理,先是在海外华人文学界获得赞誉,后才被国内文学界及评论界推崇。
《我的精神家园》是王小波晚期(离世前几年)的千字杂文,有些早年在报纸、杂志上读过。想不到年轻同事能在旅途中静下心阅读我们那个时代的另类思想杂文,真使我另眼相看!
读他的小说还行,杂文是艰涩隐晦文学形式,没有一定的知识积淀,生活阅历是难读懂、难理解的。偷偷溜进王小波的精神家园,一个钟点下来,徜徉了半本忧愤幽默的文字。不知不觉中,同事睁眼原谅了我的“劣”行,主动与我探讨读后感受。她说,王小波的书看不下去,一看就想瞌睡。是的,王小波怀疑、反叛、荒诞的语言,让隔着一代人的读者产生心理的疏离感。而对于我们同样经历过的哥兄弟,在这样一个年纪,会非常投入地享受在自由的精神家园中。王小波的生活态度,与我天命年后之追求如此接近,让我久久沉浸在他飞扬跳动的激情文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