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参战老兵对“仁义”的理解
(2014-03-18 17:00:38)
标签:
弟子规仁义军队战争军事 |
今天的早会,给员工讲《弟子规·亲仁》单元。古圣先贤告诉我们如何交往,什么样的人是有仁德的人,而真正的仁者我们必须去结交、亲近与学习。按现代注释,仁者,仁义也。指在与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做到关照,即为仁。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仁和义两者是不可分的。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年轻当兵的时候,首长说我们要做仁义之师。我不理解,军队不就是干杀人的买卖,怎么还讲仁义?
历史上宋襄公领导的泓水之战,就记载了楚军渡泓水与宋军交战,宋军于对岸早已排兵布阵,宋襄公为了表现不失重人道、讲礼貌、守信义的风范与素养,对领兵军官说,我们向正在渡河的楚军发起进攻,那不符合战争规则,就是不合仁义。应该不攻击已经受伤的敌人,不擒获须发斑白的敌人,不能乘人之危,不能突然偷袭……。这是对古代春秋时代遵守“战争礼”的最好诠释。
在我军历史上,强调要做一支仁义之师,历史也证明了扮演仁义之师,是我军夺取全国胜利的法宝。但从我参与的对外(越南)军作战中,扮演仁义之师反招致更多无谓牺牲。刚开始进入村庄,我们会给小孩和卧床的老人分发随身带的干粮,甚至看病喂药,但当部队离开村庄时,他们就拿出藏着的武器向我们身后射击。照理说战争就是战争,特别是无法调解的国与国的战争,没有什么仁义不仁义之说,越南从来是军民一家,无论男女老少拿起枪就是士兵,拿起锄头就是农民,即便你救了他,反过来他不会感谢你还要找机会杀你,这没什么好奇怪的。
在战争这一特定环境中,首先是要保存自己。但几千年的民族文化一脉相传,军人也是血肉之躯,军人不只是战争机器,血管中流淌着先人的血液——仁义、温良、谦让,热情,不可能像日本侵占中国做出伤天害理的事,一切皆为人性使然。或许现代人会嘲笑我们那一代参战军人,喊着“我们不要一寸土地”,“我们是仁义之师”,坦然慷慨赴死,以身许国。请给予些理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