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市民之家
(2012-12-27 21:03:54)
标签:
武汉市民之家服务缺憾杂谈 |
武汉定位国家中心城市目标,太需要有这样一个服务市民的窗口——市民之家,名称叫得好!诠释了政府亲民的理念。虽然“市民之家”与我相继工作的苏州、深圳、青岛相比,起步晚了三到十年。第一次我还是被这个现代而大气的建筑所震撼。也看到网上对市民之家好评如潮。而我在一个多月时间密集亲历市民之家,感受更多的是缺憾,值得改进之处。
第一次到市民之家,是在整体搬迁的第五个工作日(十一月初的一天),很容易就通过指示牌找到出入境管理处,站着队到内厅入口,问负责发号的年轻女子:“办理寄养在哪个窗口?”她竞一脸的茫然。心想,这门口做咨询引导的应该很熟悉业务啊!可能是太年轻没听说过吧。于是进去到窗口柜台,问一位看似年长一些的穿制服的女警官,她把我指到楼上。乘电梯到二楼,是一间间办公室,门上没有任何标志,我小心推开近前半掩的门,问一位女警官,她也无法告诉我很清楚,只是说出入境还有一个地方办公,你去问问那边。我感觉像一个无头苍蝇,撞来撞去,有些不耐烦的自言:“怎么一个出入境不集中在一起办公?”女警官主动回话“刚搬迁,业务还冇理顺。”我回到一楼大厅,沿着所有的服务柜台走了一圈,看到公安系统的还有“消防、、治安、户政、特种行业”等几个窗口,就是看不到我要找的业务办理点。最后我来到总服务台咨询,才清晰的告知,在一楼半,坐电梯按1A。果然,这里是出入境专门办理外籍人士的区域。折腾了半天,责任在我,没有长着一张洋面孔。这内外一有别,就怀疑真是“国际化、大武汉”?
之后又去过五次市民之家,才将所需的材料陆续全部补齐。说起来我只是替在国外的女儿,递交外孙女在国内寄养的资料,早在女儿回国的5月份,她就三番五次跑出入境,长达半年的时间准备,不会有什么问题,可能是搬到市民之家后,条件要求高了,原来说复印件可以,我去却要原件。只好国际长途让女儿说明情况,但当事的警官已经变了,原件女儿随身带走,又跨洋邮寄,一折腾,护照的时效竟然过期,造成外国人非法停留。这下麻烦就大了,要去所辖派出所投案,从带着九个月大的婴儿拍照、做笔录……再到所属分局接受处罚,又是五次往返,时过半月。拿到《行政处罚决定书》再回到市民之家,实在是精力憔悴。也让我这个半世守法的公民,第一次有了违法的案底。
今天是圣诞节,是第六次到市民之家,终于拿到了外孙女在国内居留的证件。代价是时间、金钱、精力,还有晚节不保。但愿我的遭遇只是特例。
每次到市民之家,事虽办都不顺,但并没有影响我欣赏它豪华精美的外观、现代化硬件设施,并切身体验办事流程、配套服务。城市规划参观过两次,巨大的城市沙盘模型和超大荧幕,展现未来武汉。还有汉派文化展览,看过电视问政,大美武汉摄影展,每次都会有些新内容,还有一处特色书吧,都是它的亮点。如阮书记所讲,是站在了众多城市的肩膀上借力,集约、集优而成的武汉市民之家,有如下缺陷和不足:
1.
2.
3.
4.
5.
6.
7.
8.
对市民提供的公正、便捷、高效的服务支持,以及温馨的舒适的生活配套,丰富的娱乐享受,这才是作为市民之家的内核。建议:
1.
2.
3.
4.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