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艾山
(2011-09-09 08:37:59)
标签:
胶州艾山骑行杂谈 |
自八月在胶州网注册,发了《游高凤翰故居》的帖子,受到众多网友好评。户外运动版主不仅给予加分鼓励,还专门推荐艾山风景名胜值得一游。时逢周日,秋高气爽。一大早,独自骑上六档位山地车,向艾山出发。
从公司宿舍郭家村经周家村上395省道,虽是宽敞的双向六车道,但由于上跨胶黄铁路,加上随丘陵地势起伏,对骑行是很大的挑战。陡坡吃力而缓慢,下坡又是极速的刺激。骑行约两公里,按路牌提示向胶南方向拐进204国道,路面平坦多了。骑行五公里余,在十字路口一处加油站问司机,说还有十几公里。穿过正在建设豪华楼盘的九龙新镇,可见路边指向风景区的箭头提示2公里。奇怪的是我通过路边石牌看到“397省道28”,往南骑到33公里处,又见往东指示“艾山风景名胜区1公里”。这是一条新修不久的只有两车道的水泥路,专门通往艾山景区。结果骑了三个1公里才到艾山东石。这一路竟只有我一个骑行者,在通往景区水泥路上,两旁杨树成荫,少有行人和车辆,静得只听见车胎与地面摩擦的“沙沙”声。沿路我用手机拍了不少镜头,像湖里的群鸭,道路里程牌,高耸的线塔,甚至农民收获花生的场景。
大约骑行了一个小时四十分钟,路的左前方见一光秃秃岩石,十字路口处一个不显眼的铁牌,箭头左指“东石”,右指“西石、艾山”。估计看到的岩石就是“东石”,在绕进大门的方向,岩石奇特造型渐显。锁上自行车,登上十几步阶梯,是一座庙门,进去很小的院落。我问工作人员收费10元包括整个艾山景区吗?回答东石和西石门票都是10元,艾山15元。为什么不搞通票?回答这是政府定的。
说话间,一对长枪短炮的发烧友,纷纷朝岩石对准镜头。我沿着庙外围墙走到东石脚下的 “康成书屋”,传说是东汉著名经学家郑玄(字康成)在“党锢之祸”后,为避黄巾军,与弟子一起欲逃到不其山(今城阳区铁骑山)避难,途中在此隐居,闭门研经、讲学、授徒三年有余,故称此石窟为“康成书屋”。几个发烧友正围着从不同角度拍照,我主动和他们攀谈起来。
“我们是山东摄影协会省级会员,但我们都是胶州人。”答话的好像是领队的。
旁边的一位年长者说:“这是王老师,胶州网摄影版主大龙龙。”
当听说我是从胶州骑行过来,都表示佩服。我说在胶州上班,刚来胶州不久,专门来找胶州有历史文化的地方。他们听我口音不像本地人,就问我老家是哪里?我说是湖北人。那位年长的摄影师立刻接过话:“你是不是在胶州网有篇高凤翰的文章?”我回答是啊。
“感谢你一个外地人为胶州写了一篇佳作,我很受启发。”还主动报出姓氏“口天吴”。
我说:“吴老师过谦了。今天有幸遇到你们,向你们学习请教。”
我们就仿佛认识很久,互相留下电话,我们谈摄影,谈户外运动,谈胶州的古迹保护。不知不觉来到东石登山口。王队长主动邀请我和他们一起登上去看看。我随他们登上险峻的石道。其实根本就不是山,也没有道,就是一块状如卧狮的巨石,海拔137米,面北壁陡斧削般,面南如雄狮凸背,巨石上还分布着一些形状各异岩洞,是经过上万年海水腐蚀而成。估计从2006年辟为AAA旅游景点后,由人工一点一点凿出登顶的台阶,有些石级就只容半个脚掌蹬踏,然后靠一路牵引的锁链,才能到达巨石之顶。
我佩服摄影师们背着摄影包,手拿相机,边登边摄。这时我发现他们不是随意拍摄,在最前面的一个高挑的帅小伙手里握着一摞打印稿,我就问:“你是编导吧?他们要按你的脚本拍摄。”帅小伙听我问得还专业,就跟我说:“他们是艾山风景区请来帮忙拍照的,准备出一本《艾山传奇》的画册,主要讲一些发生在艾山的传奇故事。”
我随帅小伙第二个到达石顶,见有一石碑:“东石,又名东石耳。……为一残存的火山管颈,形成年代距今一亿二千万年左右。” 其岩石为火山角砾岩,成为研究地质奇观之所,这才是艾山的真正价值所在。陆续六个人到达山顶小木亭下,登高远望,一览胶州林舍田园,据说,晴天好眼力可以眺望青岛市。往东北方向,还望有一陡直石柱峰,因它比东石小了若干故称“小石”,小石前面是“子母石”。
此时阳光当头,但山风吹得满身凉意。下来更是艰难。摄影队长说他一路下山脚在发抖。
回到庙中,工作人员沏好茶,热情邀我享用,泉水是六十米深井所取,喝来味正纯香。我怕打扰他们的工作,告别东石向约两公里的艾山骑去。一路仍不见游客,停车场空荡荡的。将车锁好,便坐在艾山景区门卫的椅子上歇息和工作人员聊天,我说:“刚从东石下来,没见一个游客,景点总这么冷清?”
门卫说:“昨天还有十几辆小车,今天就没有了。”
我问:“艾山有多高?”“比东石高,有220多米。”“登上去累吗?要多长时间?”正聊着,那个被我称为编导的帅小伙驾车过来,门卫说:“你们认识?他是我们的领导”。于是让我直接进入景区。
沿着艾山北路整齐的石板阶梯拾级而上,在半山腰处有一清光绪年间的石碑,碑文上记载着清抚营务处所发的关于设立艾山公所,剿匪安民的通告。过了石碑,便是隐逸在一片茂密松林中的“松涛亭”。沿路寻至观海亭,站在此处东眺黄海,可见海天混容,烟波浩淼,岛屿隐现,青岛西海岸城市景观尽收眼底。到达艾山顶,便能看到立于在艾山两侧的东石、西石“石耳争奇”景致。
我说:“200米那算高,没有游人肯定香火不旺,可以采取三景一票20元。这里离青岛也就20公里,要把青岛的旅游团带过来,才能带来人气”老道士同意我的看法。
被誉为胶州市仅有的集山、水、平原于一体的自然风景群,除了它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还有待开发。古迹要保护,后来修建的要尊重历史。山脚下的“天泽泉”,据说唐王李世民东征时曾在此处饮马,石壁上刻的“天泽泉”三个大字至今犹存。艾山有“七楼八乍一媳妇”古银杏树,位于天泽泉东邻,树像茶盏粗,可见树龄之长。可惜此树四十年代毁于战火。但见后栽的银杏树已有一人合抱,挂满果实,熬是喜人。
看看时过中午,连续登高,腿脚酸胀,放弃了西石。沿来路骑行回胶州。大约20公里的单程,加上返程不到40公里,却感觉比骑80公里还累。在395省道马家庄段,我真累得要放弃,但我还是咬牙,逆着北风骑上近30度的漫漫长坡。最后滑行千余米,完成艾山的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