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游高凤翰故居

(2011-08-26 17:17:31)
标签:

胶州

三里河

高凤翰

故居

纪念馆

杂谈

听说在胶州三里河边,有一处AA文化古迹,但一直没有寻到。初秋一个周日,在三里河公园西头绕来绕去,最后问了当地一位老者,说是有清朝的一位书画家故居。路程并不算远,但早已超过三里河公园的范围,找来还比较麻烦,南行穿过大桥,经过一幢时尚而雅致的沿河餐厅,右转,西行,再左拐,再南行,再右转,再西行,要不是人家特意说明了要过几个红绿灯,要过几个路口,还真不知道该在那里转弯,真有迷魂阵的感觉。沿澳门路一直西行,经过一个城中村,在村子西边的角落里,就看高凤翰纪念馆,孤苦伶仃的藏匿在一片树林里。这个纪念馆原来是免费开放的,游人可以随意进入。游高凤翰故居


由正门外观看,目光透过门楼,透过石径,就可以看到历史的深邃,一座高凤翰的大理石雕像正对着大门。在游客登记簿上登名留下电话。进入纪念馆,就明显的感受到一股浓浓的文雅之气,规模并不大的院落朴素清雅,到处洋溢着淡淡的墨香。冷冷清清的院子里,一条条鹅卵石铺成的小径,相互勾连,从一片片竹林中曲折蜿蜒的穿过,玲珑剔透的奇石,随意点缀在路边,小巧的池塘里,盖满荷叶,荷花苞白里透红昂首挺立。走在竹径间,秋风吹过,竹影摇曳,青砖灰瓦,画角飞檐,走在这里,无疑就是走在一个充满诗意的画境中。游高凤翰故居


在前院右手处,一个居家般的小门,拨开门帘,光线微亮,顺着墙边摸到开关,间隔的射灯照亮的是高凤翰生平简介室,通过画板图文和实物展示给游人。另几间展出的是高凤翰多方面艺术成就,包括诗文书画、石印篆刻。令四肢健全的人们汗颜不已的残人高凤翰会,以其超然的左笔书画、篆刻、治砚及韵律十足的诗文蜚声艺坛。 

300年前,高凤翰从胶州这块历史文化发祥之地走出,求学山东淄博、济南等地,为官安徽歙县、绩溪,名扬江苏扬州,晚年又回胶州故里,集齐鲁文化之厚重拙朴、徽州文化之细腻精巧和扬州文化之个性张扬于一身,三方水土养育了高凤翰斯骨斯魂,成为扬州画派的奠基者和旗手。于展室内见《荷塘图》,为高凤翰左手之作。所绘荷花,正值开放,静中见动,柔中带刚。泼墨和色,运笔壮阔,水墨淋漓,旁缀杂草,极尽荷塘之乱势荒态之状。花、叶空处,造境深远。观其整个画面,清丽中蕴藉着苍劲,潇洒中隐含着凝重。高凤翰的左手书法更为一绝,字形结构飘忽不定,线条似转不转,似断非断,完全脱离了右手书法的秀丽俊雅之风,变得左冲右突、桀骜不驯,向人们昭示了一种残缺美。

穿长廊,过方亭,停池边,水如蓝。进入后院,是主人故居。四目极望,院中阒寂无声,花草缤纷,姿态可掬。令人百脉舒适,心神俱清。原来这绝世精品源于这里的原生百态,野地草莽,孕育出大师的艺术精魂。遗憾的是“北堂”卧室由铁将军守卫,让人无法亲身感受屋主人当时的生活起居原貌。游高凤翰故居


  游高凤翰故居


     春草堂中绘有扬州八怪的画像,高凤翰身长八尺有余,长髯凤目,修眉广额,为典型北方伟男,而郑板桥则清瘐矮小,如一风中瘦竹,二人相映成趣。在高凤翰诸友中,尤与郑板桥最笃,民间有高郑一家之说。只知道扬州八怪的郑板桥,名声盖过高凤翰。这次纪念馆一游,才知这不是历史的本来面貌!不管是论资排辈、还是论艺排序,高凤翰比郑板桥年长10岁,作官早15年,出道早、成名早、艺门多、作品多,理所当然地受到郑板桥等同代人的敬重,顺理成章地成为扬州画派早期自然形成的核心和领军人物。而郑板桥呢,是扬州画派中期人物,在当今扬州八怪画家群中地位最为尊隆,几乎四海之内妇孺皆知,所以他成为扬州画派杰出代表。应该说高凤翰和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中各领风骚的艺术大师。

 对于这样一个历史名人,如果不诚心的朝拜,那就是不敬。来到后院,是高凤翰陵墓。却建有“高會圜”的新仿古建筑,与故居纪念馆毫无关系,恐有打着启功题字的幌子,实为是对大师的骚扰和艺术的践踏。

刚一离开这片净地,就听到不远外的鞭炮声,凌空呼啸的冲天炮不绝入耳,以为是新婚嫁娶的热闹。可是直到夜晚,爆仗加焰火此起彼伏,令人不得安宁。初到青岛的我不由好生奇怪:今日是何日?为啥如节日般热闹?电话询问胶州的朋友,今日为农历722日,是财神爷的生日。还是青岛特有的民间节日。我不信财神,也从未拜过,更不会破费毫厘,干这噪声扰民和污染环境的愚行。朋友笑我不求财神却去朝拜一个穷困潦倒的画家,也算是愚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