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时面包师
标签:
比利时苏州甪直导游杂谈 |

说好到达时间,定住的宾馆,对方的电话。在苏州观前步行街上的酒店大厅,我一眼就看到相互挽着手的一对中洋混搭夫妇。尤其这位矍铄精神、身高马大,体格健壮的比利时老头,就如我小时候看过的一部电影《海岸风雷》主人公——老渔夫姚奴兹的模样。他那标志的山羊胡子和纯白的头发,说话时眉飞色舞,无需化妆足以做个很棒的演员。
面包师一身运动装,脖子上一条金黄的围巾,侧背着一架相机。他用中文“你好”和我打过招呼,很快拉近彼此距离。夫人赵女士将我女儿的信件递给我,然后拿出一包精致的盒子,说是面包师准备的见面礼——巧克力。面包师礼貌的向我道歉,说与我约到的时间提前了半天。其实,对于我刚辞去在苏州的工作,准备去山东的前夕,早来了我更好安排。我提议一起步行去拙政园,顺便看看苏州著名的商业步行街。面包师拿出他自带的法文地图,和夫人指指点点嘀咕一阵,连连点头表示同意。路上,我告诉他苏州城的历史,临顿路名字的由来,我俨然是个导游,园林的景点基本没有遗漏,他夫人充当翻译。
游毕,我请他们夫妇去苏州有名“吴门人家”吃苏帮菜。面包师对这座典型的苏州古宅有极大的兴趣,走进深深庭院,穿门厅、享堂、大厅、堂楼,步入亭榭湖石的外院,流连在水榭、长廊,面包师专注的拍着镜头。至于吃什么面包师觉着不怎么重要了。
第二天见面,我们就像老朋友,击掌问好。带他们游虎丘、留园、寒山寺,都是面包师洋文地图的线路。离开盘门景区已经黄昏,晚餐尚早,我临时决定去平江路老街。小楼古宅尽枕河,窄巷石桥垂柳荫。临河的窗台垂挂的兰花,院墙上的藤蔓,街前门楼飘出幽咽入诉的琵琶炫奏声。没有汽车笛鸣,没有人声喧哗,只有那缓缓流动的平江河的水声。一切静静的,不须急急匆匆,那么随意悠然。大概是因为面包师来自欧洲古老的城郭,对东方更久远的老街,有一种似曾相识。晚餐我想安排面包师夫妇品尝正宗“藏书羊肉”,面包师却执意要请我吃饭,他拿着洋地图比划,我按图索骥,在一条小街上找到的原来是“大娘水饺”店。由于灯光暗淡,食客不多,我让他放弃了这家店,告诉在观前街西头有该店连锁,人气很旺,面包师点头同意。吃饺子、喝骨汤,品红酒,有意思的是面包师对服务员放上西餐具连连摇头,原来他要和我们一样用筷子。
面包师爱开玩笑,经常用从中国妻子那里学到的口头禅“笑死我了”、“气死我了”。记得在同里游玩时,我们一起买了当地特产——小酥饼,在离开景区时,他又折返回去,仍然找到那一家,结果要收他贵一倍的钱,他就只给店主该付的钱,他向妻子用法语说了这事,最后用中文说“气死我也”。这个精明的老头!逗得我们同时大笑起来。
在寒山寺我们被一个中年的女子缠着,要用他的车送我们去其他景点,我们进了一家小店吃东西,女人仍守在店外,面包师指着玻璃墙外的女人,很调侃的神情对妻子说着笑着。我听懂了“feiling Papa”说我呢。原来他说女人看上了飞灵爸爸,回去还要告诉我女儿。当然我知道是开玩笑
后来几天的游玩,我觉的这位来自欧洲腹地古老的居民,竟时时表现出大国的风范。每次上下出租车,都用地道的中国话:“你好!”“谢谢!”在景点,只要游人要和他留影,他都用童真般的笑容走进镜头。令我震惊的,是他有帕瓦罗蒂的嗓音。在同里的古戏台上,面包师旁若无人唱起很正宗很专业的歌剧,还配以动作。在甪直,我包了一条游船,船娘哼唱着吴侬歌谣,一路摇着我们穿过窄窄的水巷,面包师情不自禁也唱起法语歌曲,很震动。
在苏州告别的那一餐,仍然是面包师点的“大娘水饺”,他先给我倒上一杯红酒,再给自己倒上,用法语给我敬酒,“谢谢! Santé!(法语干杯)”在等待上饺子时,我从包里拿出一个核桃,面包师竟然用手把它剥开了,令我目瞪口呆。妻子说,他一生做面包,每天干活揉面,手壮有力。后来知道,carl出生于面包师世家,退休之前在比国法语区TOURNAI开有一家自己的面包店,在欧洲这是很不错的职业。每天清晨,carl将面粉、酥油和其它配料放在一起,用他那粗壮而厚实的大手糅合成乳白色的大面团,然后按照创意与设计,制作成面包雏形,再抹上火腿、肉松、香葱、芝麻、椰蓉、葡萄干和面包酱,将它们放进烤炉,10分钟后,一车金灿灿散发着诱人香味的面包出炉。我虽没吃过他亲手做的面包,但能感受到面包师传递给那座城市和市民的快乐。
晚餐边吃边聊,说到苏州之行,面包师最难忘的是,不在游览计划中的平江路和甪直古镇。我和carl拥抱告别,第二天就乘火车离开苏州来到山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