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会有感
(2010-01-28 11:42:20)
标签:
杂谈 |
2010年1月21日,应邀参加《分享园区》2009通讯员年会。城市广场东端的一家西式自助餐厅,我走进大厅,其他通讯员早就坐满了长桌,喝着茶聊着天。我唯一认识的编辑肖晶月在张罗着签到,我就近坐到后排最边上的一个空位上。很快通过交换名片,认识了日科能高电子通讯员朱明昊,三星液晶通讯员刘熙,他们都是多次参加年会的。
不一会,主席台有三位领导就座,赵启亮主持会议。知道赵先生负责外企党委的工作,我是支部书记,工作上有过接触。中间一位年长者,右边的一位中年女士都不认识。中年女士对2009年通讯员稿件进行讲评。因为音响效果不太好,听不大清楚。以我的直觉,她应该就是神交有年又未曾谋面的惠苏丹。
因为喜欢文字,认识了《分享园区》,也就在文字中认识了惠老师。我的第一篇稿就是投给huisudan@163.com邮箱,文章刊登在2008年12月刊,还配发了图片,增加了感染力。通过这个邮箱,我得到关于刊物的写稿要求,发稿后的鼓励和热情的约稿。虽然在网上只打个招呼,就有一见如故惺惺相惜的感觉。内心生发出由衷的敬佩,她和所有的编辑就“如同水泥柱里的钢筋,光使劲,不露面” 长年在烦琐、艰辛和劳累,“为他人做嫁”。
接下来宣布获奖名单,念到“最佳新闻通讯奖”、“最佳散文游记奖”,获奖通讯员陆续走到台前领奖,当宣布“年度优秀通讯员奖”鲁超美,我竟愣住了。当我上台接过烫金的大红证书时,觉得是一份意外之喜,情不自禁和台上颁奖的领导握手致谢。
记得推荐三个奖项回执中,我当仁不让填写了自己的游记,很希望占有一席。而优秀通讯员是我2010年的目标,至少2009年度还没达到“投稿量多,稿件采用率高及文章文采好”的标准。获奖应该是编委同仁对于斯人倍爱有致,是对一个年轻的老通讯员的鼓励。对于《分享园区》,接触的时间仅仅一年,所以年轻。而自诩老通讯员,是指我的生理年龄已年过半百,同时曾经是多家媒体的通讯员。这个年龄的人,喜欢回忆。三百多个在苏州的滔滔日子,工作之余,拜读《分享园区》并为她写稿,是我重要而有意义的精神生活。
说实话,我这一生,类似的奖证不少于两箱。但我却在乎这个证书。2009年是我的重要年份。出门艰难的父母来苏州看我,工作上游刃有余,我熟悉了苏州生活。这一年《分享园区》几乎隔期就刊发我一篇稿件,也可以说这一年,会刊分享了我生活和工作的点点滴滴,让我宣泄了自己的情感,寄情在姑苏古城和时尚园区,在奋发工作和心灵休憩中得到平衡。感谢《分享园区》,让我能轻松自如完成了一个新苏州人的历练,找到人生另一半的精彩,发现属于自己的生命别处,使我能再回忆的时候,回头就能看到的自己走过的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