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评弹
(2010-01-07 17:18:40)
标签:
杂谈 |
来苏州时间久了,对经典的私家园林可触摸可感知,但对非物质形态的吴文化,一直无知而好奇,比如说,被赞誉为“中国最美的声音”的苏州评弹。一次在玄妙观附近的宫巷第一天门,一幢不起眼的仿古建筑外,一辆宽大的交通车将本来很窄的巷道堵塞,近前看到是苏州电视台正在电视直播,于是引起我的注意。原来这里是苏州评弹的发祥地——历史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光裕社”旧址。许多操着吴语的中老年人纷纷进场,我想进去探个究竟,门口“客满”的牌子把我挡在门外。
十二月,妻子从深圳来看我,一起游览苏州新博物馆,我怕陪妻漫无目的逛步行街,我说在苏州有个心愿还没实现。什么心愿?妻子追问道。我说听苏州评弹。也许是爱屋及乌,妻竟然愿意陪我去听评弹。
来到第一天门,老苏州人听评弹专场的地方——光裕书厅,也不问是演什么,是否名家,买了两张门票,票价便宜得我不敢相信,每人花四元钱,就买到正对书台第二排中间两个很好的座位。书场布置是复古的,书台不足十平米,木栏雕窗,高脚靠背木椅,高台长桌上铺盖着花色布罩,桌下一踏脚台,听场成扇形,应该还是乾隆年间始创的旧貌。
演出还没开始,邻座的一位戴眼镜的老者,大概听我们说话不是本地人,好奇的侧身问我们:“第一次听评弹?”
“是呀。”我答道。
“能听懂吗?”老者问。
妻直摇头:“听不懂。”
我装作稍懂的问老者:“台上怎么就一张椅子?不是一人弹一人唱吗?”
老者很耐性的讲:“评弹分弹词和评话,你说的是弹词,一般两人搭档。今天是评话,有说无唱。”又介绍演员是谁,评价如何等等。
快开场时,逐渐来的人多了,都端着茶水就座。这时候,一位工作人员把装好茶叶的杯子送到我和妻子的手中,并亲切的指着座位上的茶几,那里面是开水。全场观众就我和妻子享受这一殊荣,有点受宠若惊。我心想,肯定是看到唯一的两个生面孔所给与的关照。
一位中等身材的女子信步踏上书台,着一件丝般坠感的浅色体恤,略带笑意,一手执纸扇,一手敲响醒木。不是印象中的弦索叮咚,也不是优美动听的弹唱,完全是吴语独说独演。咿咿呀呀半个钟点过去,根本不明白讲什么。中途进来一队外地游客,听了几分钟就全部退场。出于礼貌我犟着往下听,尽力去猜,中间只能听懂夹杂普通话的道白和带京腔的人物对话,倒也抑扬有致,逼真传神,尤其对模仿马蹄声、刀剑声、哭笑声惟妙惟肖,但也只明白十之三的大意。妻子就更听不明白了,别人笑她跟着笑,别人喝彩见她鼓掌。终于熬到一个小时中场休息,急忙和邻座的打了招呼,逃离了书场。
2009年12月27日
于苏州工业园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