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春游翠亨思伟人

(2008-06-20 21:36:25)

春游翠亨思伟人

    可以说“中山”这个名字,在全球华人中都是耳熟能详的。然而对“南蓢”这一地名,除广东人外,就很少有人知道了。而就在这属古香山县,过去在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地方,有一处中国最美的乡村——翠亨村。更是因为在这个偏僻的村西头一间普通农舍,诞生了一位“平民总统”,使她成为全世界所有炎黄子孙向往的圣地。
    五月,一个春意盎然的假日,经深圳友人推荐,专程去翠亨村孙中山故居拜谒。 
别致小楼——中山故居
    乘坐公交车,由坦洲到南蓢镇孙中山故居,大约一个小时。景区门前,醒目看见巨大的“天下为公”石刻矗立在广场正中。听说刚刚取消门票收费,来此参观的人特别多。进大门穿过两排不足百米的林荫行道树,右侧,一幢赫红色的两层砖木结构小楼,就是孙中山先生故居。由于重点保护的原因,故居里外都有警卫把守。不少工作人员负责引导,不容参观者逗留和拍照。跟着排成的长龙,慢慢走近,穿过不高的院墙,就能清楚看到整个建筑。一楼廊柱上是孙中山手迹的对联:一椽得所,五桂安居。门口墙壁上有宋庆龄手书“孙中山故居”牌匾。乘等候的间隙,我快速拍下主楼外景、楼前庭院及一棵古树。进到室内,二楼没开放,随工作人员快速参观了一楼北侧几间房舍。好在新建的孙中山纪念馆有详尽图文介绍,弥补了不足。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就诞生在这个不到六十户人家的小村落。当时受西学风影响,村里不少农民漂洋过海闯荡生活。这当中就有孙中山的大哥孙眉。孙中山12岁随大哥到美国檀香山读书,17岁回国,又求学香港。我们眼前看到的这座外观洋气的小楼,是孙中山1892年亲自设计并参与督建的故居原貌。院南角一棵百年古树,也是孙中山从檀香山带回种子亲手栽下的酸子树。
    年轻的孙中山一反翠亨村传统保守结构,故居设计自成一格,与村里房屋坐西向东完全相反,背靠珠江入海口,面朝秀丽的五桂山。外观采用西方建筑的装饰性拱门、廊柱。屋内门窗对开,力求采光通透,外窗一色木制百叶窗。虽然整座楼房设计理念新潮西化,但从供神台、青砖墙、木雕椅、长对联无不体现传统中国元素,客厅、卧室、灶房,无异一个普普通通的岭南农家。在我走出后门,惊异发现后院一间洗澡间,放置着一个小小的西式浴盆。这在内地可是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才进入普通百姓家庭。足见南方沿海得风气之先,很早就引入西方文明的佐证。

文缅怀伟人——中山纪念
    时间无法减弱人民对伟人孙中山的怀念。一座崭新的花岗岩建筑——孙中山纪念馆,于今年3月孙中山逝世83周年纪念日,免费向游人开放,以满足人们前来凭吊和拜谒。馆内新颖的布局,雅致的灯光衬托,珍藏的历史资料,引来人们纷纷拍照留念。进门正对是孙中山先生站立铜像,左手肘搭一件外套,右手执着那顶“中山礼帽”。抬头顶灯是青天白日旗的造型,别有韵味。首层有孙中山生平史迹年表的石碑雕刻,仿如一幅历史长卷。二楼布置了孙中山亲属及其后裔实物图片展,表现了他们对民主革命事业给予的巨大支持和作出的牺牲和奉献。
    由于采用先进的电子管理,人们可以通过电视触摸屏,看到孙中山在各个时期的真实影像,再现了孙中山先生海外求学,创党建纲,推翻专制,建立共和辉煌的一生。甚至可以听到孙中山先生1924年一段充满激情演讲录音。身临其境,不仅惊叹于高科技管理,更为伟人的风范折服。
“龙田”拾趣——鱼欢果香
    走出纪念馆,穿过地下通道,就是一片田园风光。地头两块卧石上,一块刻有“龙田”字样。这是孙中山父子耕作过的农田标记。另一块刻着“治本於农”,落款:孙文。一眼望去,整齐的水田,禾苗正壮。想到少年孙中山曾在这里车水、插秧、割谷。是翠亨村的这片沃土养育了他,小小年纪就深刻体会到农民劳作的艰辛和对土地的依赖。中山先生在成为领袖以后,亲自制定出现代中国蓝图,无不得益于西方教育和他成长环境的影响。
    走在田埂上、瓜棚里、鱼塘边……,禽畜欢鸣,瓜果飘香。不仅让游人领略到传承上千年“桑基鱼塘”特有的农业生产方式,还有那一件件农村种植农具展示,使游人对珠三角农耕文化有了清晰的认知,仿佛进入一所农业博物馆,
惊异发现——古村风貌
    游完整个景区,许多游客就打道回府,我们也准备乘车去中山市内。不经意发现“翠亨村”石牌坊,虽是后人修建,但不失为进村的标志建筑。一条通道的围墙隔开,就是刚游过的景区,与那边的人潮的喧嚣截然不同,更增添了几分好奇。其实从石牌坊进去,才是翠亨村口。孙家是后来迁居到翠亨村,祖屋就建在村西的边缘。因为建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才另辟现在的出口。按风水先生的说法,翠亨村是藏风聚气之地。人文内涵丰富,自然风光秀美。被五桂山三面环抱,面朝大海,据说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康熙年间,有300多年历史。
    凝神静思片刻,便步行入村,我们是唯一进到村内的游客。可以看到生长百多年的南方古树,粗壮,形如巨蟒蛔蜷。大片保存完整的民居群,古朴雅致的宅院在一片蓊郁的树木中若隐若现。整齐的街巷,如网交织,青石路面,凸凹不平。一座座小楼民宅错落有致,典雅的门庭和窗棂浮雕,散发着古村悠远绵长的气息。有清朝四品的豪华门第,也有平民的青砖小屋,还有杨殷,陆皓东等近代名人的故居,孙中山儿时读书的祠堂……,楼前的水井,石磨,石杵,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融为一体的氛围。照历史原样复原的小店铺、剃头铺、木匠屋、见证了清末民初翠亨村风土人情和社会环境。建筑格局既有欧式风格,也有清末民国时期保留的浓郁岭南特色乡村民居。在历经时间的冲刷和磨砺后,已显出苍老破败,但原汁原味丰韵犹在,不掩其独特历史内涵。
    村民大概都已迁走,村里更显的宁静和恬适,还是可以看到一些年长的村民,随性地坐在小凳上品茶聊天。这时一声惨叫,打破此时的宁静。寻着声音在一条窄巷,原来正在拍一个电影镜头。灯光 镜头对着大树顶端,五六个工作人员双手都在用力拉住一根粗绳,绳子那一端系在一男演员的脖子上,长长的话筒也对着他。坐在旁边看着监视屏的其中是一位导演:“准备——开始!”绳子被快速拉起,演员立刻从地上吊到树端,并随着发出一声惨叫。大概导演不满意,“准备——重新开始!”妻子好奇的拿着相机拍照,遭到导演制止。但还是很开心,说第一次亲眼看到拍电影。在我们走出村口的路上,才注意到一辆大型电影转播车,上面写有“电影《秘密图纸》摄制组”。
    返回到翠亨村牌坊下,感觉这一站给了我们意外惊喜。让人久久沉浸在“绿树村边合,青山廓外斜”的诗情画意中,不忍离去。
 


去往论坛浏览此文章,参与讨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