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走进西南高原--屯堡古寨
(2008-01-01 16:46:48)
屯堡古寨 在贵(阳)——黄(果树)高速公路,进入安顺境内,你一定会有山峦扑面,视野收拢的强烈感觉……渐渐被两山夹峙,山势变得异常险峻。以我曾是军人的眼光,这里易守难攻是军事战略要地。后来从导游的介绍中证实,此地正是当年的黔滇驿道的咽喉重地。600多年前,朱元璋在平定统一中原后,从内地征调三十万大军出征西南,平叛元朝残余势力。征战结束,朝廷一纸令下,将士们就地屯田养兵,家眷随之迁移劈荒开田。出于军事的需要,一座座石头筑成的村寨安扎于险峻山峦之中。这就是“屯堡”的由来。
登屯堡古寨,仅有一条盘山石阶小路可上。屯门是古代典型的歇山顶箭楼式样,两侧依据山岩地势,砌筑高六七米的石墙,与山崖联成一体。在显要位置还布有站哨棚,垛口,炮台,整个屯堡被严密的围圈起来。在冷兵器时代,它是承担着万夫难开的防御能力。虽然城堡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但石墙依然如铁,门楼依然耸峙,重关依就凛然。望着连片的屯堡,恍如置身千军万马,耳听着飞瀑轰鸣和鼙鼓声声……。我无法知道这曾用于军事目的的堡垒,在抵御外族入侵时有过多少壮举。此刻,征战已成为历史!那薄酒酹洒荒丘的壮烈也随历史的尘烟而去。屯堡人与周围人群所产生的长时间的军事对峙以及无形的文化对峙,成就了一个迥然不同于贵州其他民族的移民社区文化。
当年屯堡人战时为兵,闲时为民。他们从战争中走来,放下手中的刀枪,当年的军营变成村寨。屯堡人利用自然可以说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在当地就流传着:石头的路面石头的墙, 石头的屋顶石头的房,石头的碾子石头的磨, 石头的碓窝石头的缸。从房屋建筑到日常用具都以原产地的石头为材料,世世代代筑起自己的家园。由于贵州独特的山地环境和气候,逐渐影响到建筑文化的蜕变,江南的青砖四合院到这里变成石板四合院。其建筑雕刻装饰带有徽派建筑特点,石雕、木雕大量采用,花窗,花板上精雕细刻的精美图案,无不突现出江南民居的特征。纯朴而倔强的屯堡人以寨为家,在山上自种粮食和蔬菜,过着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恬静生活。数百年文明的变迁,仍无法改变他们固有的生活方式和明代文化习俗,实在值得研究。
屯堡妇女的服饰更是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到贵阳第一天,见到几位身着宽袖长袍,头戴蓝色布帽的妇女,还以为是少数民族的一支。原来她们是正宗的汉人。据《安顺府志民风》记载:“屯军堡子,皆奉洪武调北南征。妇人以银素发髻,分三绺,长簪大环,皆凤阳汉装也。”今天我们见到的屯堡人的后裔,历经十几代人薪火相传,仍原汁原味保留着明朝遗风。青蓝土布,大襟长袍,丝头腰带,袖口、衣襟均镶有自绣的花边,头插银质和玉石发簪,腕带银手镯,耳吊银质和玉石耳坠,脚穿尖头平底绣花布鞋,这就是屯堡妇女典型装束。他们甚至连乡音都未改变,基本不与当地人通婚,一直保持者古代中原文明的优越感,自称“老汉族”。屯堡人他们懂得生活,为后人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留下了堪称民俗“活化石”的宝贵文化遗产!
告别安顺屯堡古寨,我再次注目这曾使不可一世的外族强敌头疼而又无可奈何的石头城。从城外看,它仍然感觉像是一座戒备森严的军营。还好,我能靠近它,城堡的浮土之上绽开出数枝野花,染浓了城堡的诗意,氛围也多了几分清柔。城内的风光我来不及仔细观赏,但城隘已经打开,它正在成为贵州又一新的旅游景观。
去往论坛浏览此文章,参与讨论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