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朱元璋其实无需诛杀功臣

(2018-05-20 20:35:46)
标签:

朱元璋

诛杀功臣

燕王朱棣

分类: 历史

朱元璋其实无需诛杀功臣,他完全可以借用古人的智慧平衡淮西集团与浙东集团,既能避免杀戮功臣的历史骂名,又能保证江山稳固。

朱元璋起家时也是礼贤下士、赏罚分明,但随着大明王朝的建立特别是残元势力不能进入塞内,他就开始对一起打江山的“兄弟们”下手了。固然,这些淮西勋贵多半是地痞流氓出身骄横不法“习惯了”,但也是朱元璋没有及时提醒所导致。胡惟庸案甚至是朱元璋故意造成,作为废除丞相的借口。当然,“进城”后应该让宋濂等人组织“培训”,教功臣宿将君臣之礼与君臣之道,如同叔孙通。必要时,可以派儒生做功臣宿将家庭教师,教导公侯嗣子,让他们明白礼仪道德。甚至可以把功臣宿将(官员三品以上、贵族伯爵以上)子弟送入京师“东宫侍读”,既是培养太子“班底”,也是“人质”。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李善长、刘伯温、徐达就是他的萧何、张良、韩信。朱元璋以李善长为左丞相、徐达为右丞相、刘伯温为御史大夫,既能文武相制衡,又能淮西功臣、浙东文士相制衡。徐达做了右丞相、大将军以后,则逐渐不再领军出征,改由邓愈、冯胜、李文忠、傅友德、蓝玉领兵征讨。朱亮祖、唐胜宗、陆仲亨、费聚等骄兵悍将,只要长期征战,哪里有机会横行乡里?十年后,汪广洋担任左丞相,冯胜担任右丞相、大将军,宋濂担任御史大夫,继续兼顾文臣武将与淮西浙东集团。李善长、徐达以公爵回故里养老,刘伯温以侯爵还乡,各赐予300卫兵名为保护实为监视。冯胜担任右丞相、大将军,也就交出兵权,由李文忠、傅友德、蓝玉等人继续征讨四方,带走“骄兵悍将”避免生事。再过十年,则胡惟庸担任左丞相,傅友德担任右丞相、大将军,杨宪担任御史大夫,冯胜以公爵还乡,汪广洋、宋濂以伯爵还乡,各赐予300卫兵。早年的开国功臣宿将此时多半凋零,晋王、燕王、宁王已经长大成人,可以承担起制衡功臣的作用。也形成规矩,名将出任大将军担任右丞相,则交出兵权,避免权力太大。

朱元璋也就无需为了压制李善长而扶植甚至骄纵胡惟庸,无需为了制约徐达而扶植甚至骄纵蓝玉,让他们新人取代旧人足矣。胡惟庸有骄横不法的苗头,则下诏斥责,“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当年尉迟恭自以为玄武门之变功大,殴打任城王李道宗,李世民就直言不讳“敲打”尉迟恭——汉高祖诛杀韩信、彭越,今日看来并不都是汉高祖的过错。尉迟恭听后立即磕头谢罪,收敛自己。如果换成朱元璋,尉迟恭岂有命在?如果换成李世民,必然是“敲打”胡惟庸,哪里需要大肆杀戮?

1392年太子朱标病故,朱元璋要么改立燕王朱棣为太子,改封朱标嗣子朱允炆为吴王,封地选在物产丰饶的姑苏。燕王朱棣成为太子,则燕王爵位由朱棣世子接任,也是培养“第三代继承人”。如果朱元璋执意立朱允炆为皇太孙,则功臣宿将的“孙子辈”应该“东宫侍读”,作为朱允炆的“班底”。朱元璋还应该象李世民对李治那样留下两套班子,一套班子帮助朱允炆坐稳江山,一套班子帮朱允炆控制权力避免托孤大臣篡权。此时朱元璋就应该通过联姻,让朱允炆娶徐达、冯胜、傅友德等人孙女为妃,从而形成足以制衡诸王的势力。为防止塞王权力太大,则明确塞王护卫不超过1万人,其他边塞军队统归朝廷任命的都指挥使司指挥。当然,朱允炆作为接班人,代价太大。

如此一来,哪里需要诛杀功臣?大将征讨四方,功成名就则升为右丞相、大将军,这样必然开边战争持续下去,大明疆域也就不会局限于塞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