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易逝,故人不在
(2017-05-29 19:14:45)
标签:
同学亡故青春不在青涩年代 |
分类: 随笔 |
这些年远逝的同学逐渐增多,从初中同学到高中同学都有不幸离世的消息。最早是我读高中时,听说某初中同学张某读中专时溺亡,然后说另一位同学张某病重辞世。前一位同学张某虽然交往不多,但毕竟是同班同学,这也说明意外死亡太可怕,生者需要自我保护。后一位张姓同学的姑父与我同一个村小组,经常一起回家拿菜不料初中毕业几年就阴阳两隔。
去年我的高中同学王某猝死在去上海途中某宾馆,三年前曾在高中同学聚会上见过。王某是我的同桌,当时我是班长他领我去过他家。王某的猝死,让我觉得自己已经不再年青,需要锻炼身体避免风雨欻至。王同学是我们同学中“下海”较早且成功者,这也说明人到中年身体健康很容易成为意外凶手,无论是自由职业者还是自己开公司的老板。
今天下午,一位小学同学突然加我微信,闲谈中聊到初中低我一届的师妹张某硕士毕业后因为疾病死亡。张同学是我华中师范大学的校友,老乡会的积极分子。那时老乡聚会较多,还一起去武汉周边学校走动,相互介绍家教机会。大学毕业后她也参加了工作,再回来读财会研究生。记得我在黄冈中学任教时回武汉与老乡小聚,她也有参加。姑且不说白发人送黑发人,就是看这从大别山深处的农家走出来好不容易读完大学,没有等到回报家庭就中道夭亡,这才是最让人心痛的。
我知道大山深处走出县城不容易,进入省城读书更不容易,尤其是二十年前的大学。张同学病死的消息我直到今天才知道,当年华中师范大学校友多半在中学或大学任教,极少数几个从事计算机、财会、法律等行业。记得某年我们英山县文科状元进了华中师范大学,我们表示震惊——英山教育竟然衰败到这种地步?按照我们传统的想法,这个人口只有区区40万的山区小县,北大、清华是必然不会“剃头”的。
大学同学虽然鲜有中学同学那样的富贵者,但基本上平平稳稳。人到中年在学校的基本副教授、高级教师到手,少数教授也出现;在国家机关的,副处级甚至处级也不少;在军队的,县团级也是常态。大学同学较为稳定,大家基本上都能幸运保存。而中学同学特别是初中同学却出现过多起意外死亡,让我很是感伤。
青春易逝,早年的同学多亏微信群建立联系。需要善待自己,毕竟生命对我们只有一次。努力活下去,活得精彩,这才是我们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