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又在讨论“中等收入陷阱”,许多新兴国家收入一直在发达国家门槛外徘徊,全球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严格意义上讲只有韩国成功从发展中国家迈入发达国家门槛,其他的发达国家基本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就通过“损人利己”的殖民掠夺等方式“发达起来”。当然,新加坡在经济上属于发达国家,但政治上缺乏民主,只能是“富裕国家”。
关于“中等收入陷阱”,我又想起那年与一位律师同行的喝茶聊天。该律师说他的收入总是不能突破40万元“瓶颈”,一直都是30多万元,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我问他是否总是做熟人案件是否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他回答是的,并问我有什么“突破瓶颈”的好建议。我说我能发现你的问题我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你需要从“单打独斗”走向“团队作战”。第一种方案,你请一个实习律师做助理,把日常事务与简单案件交给他,你腾出时间开拓新的业务特别是高收费的业务;第二方案,你找一个年轻律师做合作伙伴,将一般案件都交给他做你把把关,腾出手来业务拓展。
律师遇到“中等收入陷阱”就需要“转变思路”,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单打独斗”年收入30多万已经不错了,要想更高层次发展就需要“合作伙伴”。一个国家也是如此,“单打独斗”人均年收入1万美元已经不错了,要想进一步发展必须寻找“合作伙伴”。参照律师收入模式来看,国家发展也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是低端产业向落后国家与地区“转移”,这其实就是“培养助理”;第二种模式就是与落后国家合作“高低分工”,这其实就是“寻找年轻律师合作”。中国要寻求发展很简单,一方面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辽中南、胶东、闽南地区的低端产业向周边地区转移,“腾笼换鸟”发展中高端产业,逐步把产业化推向全国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另一方面是向周边国家转移低回报产业,从而出现中国“中高产业”与其他国家“中低端产业”的分工合作。
一些产业向东南亚特别是越南转移,一些人就慌了,其实中国的发展不应该是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京津唐地区与东南亚地区竞争“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应该是华北、华中、西北、西南地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东南、华南、东北地区发展知识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国不能满足于“世界代工厂”,不能满足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甚至于越南等国“抢饭吃”,那样只能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韦尔奇改造通用电气时,将“不赚钱”的行业即使是“前两名”的行业都分离出去,通用电气只做“前两名”而且“赚钱”的行业——通用电气无论是生产电熨斗还是CT机都处于行业“前两名”,但生产后者显然比前者“赚钱”得多,韦尔奇的方法就是关闭电熨斗的生产线增加CT机的生产线。中国的“发达地区”,做好了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