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国败亡,诸葛之祸
(2015-07-16 08:54:17)
标签:
文化
诸葛亮
诸葛瞻
司马懿
曹操
|
分类:
随笔
|
网友“咬文嚼理”杨先生对我列出司马懿、曹操、刘备、孙策、孙权、诸葛亮、贾诩“三国七大成功人士”不满,我也就写一篇文章予以回应。这“三国七大成功人士”其实是职场戏言,司马懿从“文员”发展为大公司“实际控制人”,曹操从“业务精英”发展为大公司“实际控制人”,刘备从“基层打工仔”不断“跳槽”最终发展为公司“老板”,孙策从“业务精英”后来“自立门户”实际开创一家“公司”,孙权从“富二代”接管一家小公司“实际控制人”逐步发展为全国“二号”大公司“老板”,诸葛亮从“业务顾问”发展为公司“实际控制人”,贾诩不断“跳槽”却因为“忠于职守”成为成功的“职业打工仔”,这当然是职场“成功人士”,这七个应该是无与伦比,烟雨先生难以列出第八位。
杨先生认为曹操不如诸葛亮,也认为司马懿不如诸葛亮。但曹操从“首倡义兵”讨伐董卓到占据兖州逐鹿中原,从袁绍的“马仔”发展为“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大公司“实际控制人”,这种功业显然不是诸葛亮可比。杨先生认为曹操是“老虎”,诸葛亮可以“虎口拔牙”,焉不知赤壁之战在《三国志》与《资治通鉴》基本就是曹操与周瑜的“斗智斗勇”?刘备最多是派遣诸葛亮出使东吴提出两家联合抗曹,但这已经是鲁肃出访荆州的目的,刘备与孙权不过是“抱团取暖”正常反应,没有诸葛亮孙刘在鲁肃撮合下继续联盟。周瑜三万水军与刘备会师,刘备“恨少”周瑜却让刘备看自己如何“破曹”,“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是周瑜不是诸葛亮,《三国演义》毕竟不是历史而是小说。
曹操与刘备之间唯一的败仗是汉中之战,但汉中之战是法正辅佐刘备亲征,诸葛亮扮演萧何的角色留在成都。曹操失去汉中,却把汉中十多万户居民迁往关中造成汉中千里无鸡鸣,后来诸葛亮北伐不得不千里迢迢从川西运送粮草到秦岭前线,司马懿只要凭险据守就可以“坐食而制之”,如同李奇微对付志愿军的“礼拜攻势”。诸葛亮没有与曹操交手,如何“拔牙”?诸葛亮与司马懿交锋每次都无功无返,只能击败夏侯楙、曹真却不能击败司马懿,如何比司马懿“成功”?司马懿每天好酒好菜与诸葛亮相持,诸葛亮“食少而事繁”经常吃药,前者的举重若轻挥洒自如,岂是后者可以相比?
蜀国败亡,本是诸葛之祸。诸葛亮“隆中对策”与鲁肃“榻上对策”相抵触,“自古平江南之策必据上游之势”,荆州对孙权而言是关系生死的“核心利益”,而对刘备而言只是北伐的“第二战场”,诸葛亮让刘备占据荆州如何“东和孙权”?此时诸葛亮应该把荆州全部让给孙权,只保留上庸郡、西城郡作为北伐前进基地,而且这三郡即可以威胁南阳又与巴蜀临近,便于及时支援。曹操放弃了汉中,蜀汉人不足而地有余,诸葛亮应该“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一方面鼓励移民汉中开发赏赐田地与农具、耕牛,另一方面休养生息训练士卒。汉末天下大乱,无论是关中还是河内乃至河北、江淮都是备受摧残,蜀汉可以招徕流民鼓励农耕奖励训练,十几年后再北伐中原,这才有“光复汉室”的机会。诸葛亮的“隆中对策”没有及时予以修改,与东吴“核心利益”发生冲突,失去荆州军团已经是元气大伤。诸葛亮没有及时休养生息移民开发汉中,导致北伐中原“千里馈粮士有饥色”,蜀汉如何与曹魏“硬碰硬”?后来姜维继续北伐,蒋琬、费祎多年的休养生息政策再次被破坏,青壮年用于征战的多就用于农桑的少,经济困难岂能支持长期作战?
杨先生认为军事防御比军事进攻容易,其实军事向来讲究“以己之长攻敌之短”。长平之战,赵军补给线比秦军补给线要短,“持久消耗”对秦军不利,秦国这才使用“反间计”逼走廉颇换上赵括——倘若赵括沿袭廉颇的“坚守不出”战术则秦国“反间计”毫无意义,但这就使得赵括不能解释自己取代廉颇的合理性,于是赵括“出击”也就被白起击破。后来王翦灭楚也是“坚守不出”耗尽项燕的军队元气,趁着项燕坚持不住引军东撤而衔尾追击一击成功。韩信进攻赵国,李左车建议主帅陈余据险坚守,韩信粮尽必然被擒。陈余不用李左车之谋而败死,韩信却对李左车说若用先生之谋韩信必败。诸葛亮北伐“千里而会战”利在速决,司马懿击败诸葛亮当然是据险坚守,这说明司马懿洞察到诸葛亮后勤补给困难的弱点。同样是司马懿,对付兵少粮多的孟达“速决战”而对于兵多粮少的公孙渊“持久战”,这才是“用兵之道”。抗美援朝时,李奇微发现志愿军补给不足戏称为“礼拜攻势”,于是在志愿军进攻时采取步步后撤的守势,在志愿军粮尽时“防守反击”,这岂能用攻守来定强弱?易守难攻之地,当然要防守;一马平川难以防守之地,也就要进攻。攻守之势在冷兵器时代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地形,否则函谷关、潼关、虎牢关以及武关、阳平关、剑门关这些关隘岂不毫无价值?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坚壁不出耗尽叛军元气,等到其粮尽突然杀出数月平定叛乱。哥舒翰平定“安史之乱”本来是坚守潼关消耗叛军元气,却因为唐玄宗听信杨国忠谗言强令哥舒翰放弃潼关险地在平地与判决决战,被叛军野战击败后潼关失守唐玄宗只能“西狩”。
司马昭派出邓艾大军牵制姜维主力,钟会大军直取汉中。这其实是古罗马对付汉尼拔、刘邦对付项羽的战略翻版——一路主力拖住敌军主力,另一路主力进攻敌人后方。等到姜维回师与张翼合兵坚守剑阁,邓艾大军也就腾出手来可以扮演西屁阿、韩信的角色突袭成都。不过,成都守军诸葛瞻完全可以仿效司马懿对付诸葛亮凭险据守,则邓艾轻装简从的“偷袭”大军不数日粮尽而败亡,诸葛瞻却不顾黄崇哭谏放弃险要地段据守而是在平地与“利在速战”的邓艾大军“硬碰硬”,于是成都陷落后主出降。蜀国败亡,诸葛之祸。前有诸葛亮错误战略与东吴翻脸,再有诸葛亮强行北伐大伤元气,后有诸葛瞻“不知兵”成都陷落。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