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唐朝衰落只是个意外

(2015-04-26 17:55:00)
标签:

文化

资治通鉴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分类: 随笔

        周末闲读《资治通鉴》,上次读到“大唐开国”,这次则关注“安史之乱”。许多人认为唐朝衰落“不可避免”,均田制破坏使得府兵制衰落,府兵制衰落使得募兵制兴起,募兵制兴起导致私人军队出现,私人军队出现导致藩镇割据。听起来似乎不错,但除去战国、秦朝、西汉的征兵制,以及魏晋六朝的世兵制、西魏到隋唐的府兵制,其他朝代基本都是募兵制。大名鼎鼎的魏国武卒、齐国技击、秦国锐士,都是募兵制的产物,而东汉的募兵制组建的精锐部队“燕然勒石”同样展示了巨大的威力,直到黄巾之乱后才诸侯割据。宋元明清的募兵制,甚至不再有军事割据——只要中央军实力凌驾于地方军之上。

     “渔阳鼙鼓动地来”,安禄山的百战精兵当然可以长驱直入,毕竟天下承平日久,“内防军”远不如“边防军”精锐。不过,唐朝精兵在“十镇”即“十大军区”,而安禄山只是控制“三镇”,即使突袭得手,也难以抗拒其他“边防军”与“内防军”的联手。只要唐军守住潼关如同西汉平定七国之乱时汉军守住梁国(商丘)、昌邑(巨野),就足以让叛军“再而衰三而竭”,天下勤王之师云集洛阳与范阳(北京)周边,安禄山叛乱很容易变成另一个“七国之乱”。但问题是唐玄宗“不读书”尤其是不读历史书,这才有不顾郭子仪、李光弼等人的劝谏,强令哥舒翰放弃潼关险地主动出击,潼关守军被叛军名将崔乾佑伏击消灭。本来唐军郭子仪、李光弼已经连续击败安禄山叛军二号人物史思明并威胁叛军老巢范阳,却因为潼关失守而功败垂成。

      叛军攻破潼关夺取长安,但唐军主力尚存,完全可以凭借比叛军强大的多的人力物力财力逐渐压垮叛军。唐肃宗也知道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甚至张镐、来瑱都是不世之名将,却不能放开手脚让这些名将平定安史之乱。唐肃宗“不读书”不懂的宦官的厉害,宠信大宦官李辅国、鱼朝恩、程元振等人,不仅严重削弱唐军战斗力而且自己被逼死。同样是监军,卫瓘只能辅佐主帅钟会,鱼朝恩却是凌驾于郭子仪、李光弼之上的主帅,相州之战焉能不败?

      唐代宗曾参与平叛战争,与郭子仪、李光弼属于“老战友”。安史之乱结束后,叛将田承嗣、李怀仙、李宝成、薛嵩投降,唐代宗竟然封其为节度使留在叛乱故地,这就铸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当时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张镐尚在世,唐代宗完全可以强迫田承嗣等人交出兵权只给俸禄爵位或者异地做官例如派往西北、西南前线,岂有后来“河朔三镇”尾大不掉割据一方?

     节度使本来是用于边境防御,唐肃宗竟然在内地设置节度使,李泌劝谏也无益。如果说唐肃宗是出于战时考虑不得已而为之,那么唐代宗手握刚刚平定叛军的数十万精兵,还有“再造大唐”的名将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张镐等人健在,完全可以下令“撤藩”仅仅保留边境节度使,这样的唐朝才有继续的生命力,可惜。

     读《资治通鉴》总觉得唐朝不如汉朝。不必说汉朝通过休养生息逐步繁荣昌盛,不必说汉朝数月之间平定七国之乱,不必说汉朝“汉武雄图”之后依旧有“昭宣中兴”,就凭汉朝长期都是中央政权有效控制地方就是唐朝无可比拟。汉朝失去对地方有效控制,那时“董卓霸京师”之后,而唐朝则安史之乱后再也没有恢复元气。西汉之后尚有一脉相承的东汉,唐朝之后尚有血脉相连的唐朝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