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在《穹顶之下》说北京一年有175天是雾霾,这几天她的这本调查报告成为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讨论的热点。我觉得怪异的是,一个城市每年大半时间处于雾霾笼罩之中,竟然有那么多人其破脑袋涌向这个不宜居城市,难道工作真的如此重要需要付出生命健康的代价吗?如果说底层劳动者生了生存需要不得不在这个雾霾城市属于情非得已,那么衣食无忧的中上层国民甚至高官巨贾也无视生命健康留在这座城市而不是转向绿水蓝天的宜居城市,这又是何故?对自己的生命健康都不珍惜的人,如何尊重他人敬畏生命?
潘石屹开着全尺寸大排量SUV回到自己24小时灯火通明的不夜城中,打开微博感叹帝都雾霾之严重,却不愿意迁往风景如画的海滨城镇例如北戴河,难道他也觉得坚持留守在雾霾污染的帝都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住在阳光明媚四季花开的近海小城,只要正常收入超过正常消费,有余暇去旅游有余钱去慈善有余情在网络上“鼓与呼”,这这种生活岂不比留在重度污染的特大城市更有趣?
我曾问一位同事,一年正常消费不乱花钱不用担心买房买车多少钱够用?同事答曰二十万足矣三十万已经有些浪费。一百多平的普通住房与几百万平的江景房,二三十万的小汽车与上百万的豪华车,他们之间有本质差别吗?住在一个宜居城市,有时间有闲钱,这种生活才具有价值。依靠自己的能力获得正常生活,又何必留在帝都?“帝力与我何有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