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老师靠点名,这不是绝技这是无能,好的老师从来不缺热捧的学生。
记得九十年代末上华中师范大学读书,很少有老师点名,除非是那些课堂吸引力不够的可怜者。记得一位讲授近现代思想文化史的老师与另一位讲授悲剧美学的邱老师听课的学生比选课的学生多,那才是知识的盛宴。那些靠点名来维系课堂满座率的老师,只能说自身能力有限不能满足学生要求,只能通过填鸭式灌输或者照本宣科念白,岂能“传道授业解惑”?这样的老师若干年以后基本会被学生遗忘,他们的存在没有价值。
高效课堂应该实行完全自由选课制,无论是专业课还是功课一律提供至少三名教师供学生选择,本校学生可以跨专业跨院系自由选课,必要时可以若干高校跨校选课。选课学生低于30人的课程予以取消,选课学生超过30人不足60人的在小课堂,选课学生超过60人不足120人的在中等课堂,超过120人的在超级课堂(阶梯教室),选课学生多少计入教师绩效与奖金。这样一来,那些思想僵化讲课枯燥的老师必然被逐渐淘汰,一批适合学生兴趣的老师脱颖而出,如同湖北黄冈中学的满意率调查制度。
一个需要靠点名来强迫学生听课的老师不是好的大学老师,如同一个靠家长或者班主任强迫学生听讲的中小学老师,显然不属于称职的老师。怀念我的大学时代,遇上那些不喜欢点名有信心赢得学生满座的老师,更遇上那些听课学生比选课学生还要多的老师。一位学长担任母校系主任,说某一天我厌倦了律师的江湖可以回去做老师——真有那么一天,我也宁愿是兼职老师,用法律人的眼光解析历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