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帝王遥控指挥的八大经典战例

(2014-02-25 18:25:50)
标签:

帝王遥控

千里会战

防御战

军事

分类: 军事
    兵法有云“将在外君命可以有所不受”,但是一些帝王却喜欢“外行领导内行”遥控指挥,甚至强迫战地指挥官主动出击,这就有了一系列经典败仗。当然,也有一些帝王深知战地指挥官“千里请战”只是为了堵住部下请战之口强令不准出战,也就有了一系列经典胜仗。
    1、长平之战:长平之战是秦灭六国的关键之战,从此东方六国再也不是秦国的对手。从公元前262年到公元前260年,赵军主帅廉颇坚守长平与秦军“持久消耗”。兵法有云“千里会战利在速决”,面对秦军远道而来与赵军决战,“主场作战”的赵军当然“坚持就是胜利”,比较从咸阳到长平的后勤补给线几乎两倍于从邯郸到长平的补给线。不过,赵孝成王中了秦国宰相范雎的“反间计”,不是派出李牧偏师作为奇兵支援廉颇大军,而是“临阵易帅”派出赵括。既然赵孝成王撤换廉颇的理由是“怯战”,显然新任主帅赵括是带着“主动出击”的任务来到前线。长平之战与其说是败于赵括的纸上谈兵,不如说是败于赵孝成王强令出击,这才有了正中秦军下怀的迂回包围战。赵军离开壁垒掩护主动出击,其结果就是顿于秦军壁垒与重兵之间,败局已定。
    2、下邑之战:下邑之战是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的关键之战,从此七国叛军土崩瓦解。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率领七国叛军连续击败汉王朝军队向洛阳进发,汉军主帅周亚夫以梁王刘武为诱饵吸引叛军顿于坚城之下,派出精兵断绝叛军粮道。叛军攻城不下,不得不向下邑汉军主力求战,周亚夫利用叛军锐气顿挫,重兵击败叛军主力。期间梁王刘武多次向周亚夫求援,周亚夫按兵不动,汉景帝并没有催促周亚夫救援胞弟刘武而是授予周亚夫便宜行事的权力,这才保证了下邑之战的胜利。倘若汉景帝强令周亚夫救援梁王,则周亚夫不仅不能凭险据守,而且在“攻其必救”下离开壁垒与擅长野战的叛军交锋,可能重演长平之战悲剧。三国时期陆逊破刘备的猇亭之战与此战相同,只是刘武换成了孙桓。
    3、五丈原之战:五丈原之战是三国时期司马懿拖死诸葛亮的最后一战。公元234年蜀国辅政大臣诸葛亮第五次北伐,魏国主帅司马懿大军在野战中两战皆败,被迫在五丈原蜀军营寨前构筑壁垒坚守不出。诸葛亮多次邀战、激将,司马懿坚持全线防御,将后援补给的诸葛亮大军拖入旷日持久的消耗战。面对司马懿的防御作战,魏明帝不仅不象赵孝成王那样认为司马懿“怯战”,而且对于司马懿千里请战的奏请予以驳回,终于换来了诸葛亮被司马懿拖死在五丈原。
    4、潼关之战:潼关之战是安史之乱的关键之战,从此唐朝关中门户大开,安禄山叛军攻陷长安。公元756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之路势如破竹,攻陷洛阳后被阻于潼关城下。当时安禄山前有封常清、哥舒翰重兵凭险据守,后有郭子仪、李光弼游兵袭击于后,这几乎是西汉平定七国之乱的再版。不过,唐玄宗误中叛军大将崔乾佑骄兵之计,认为封常清、哥舒翰坚守不出是“怯敌”,怒斩封常清并强令哥舒翰出击,结果被崔乾佑大军伏击几乎全军覆没。虽然哥舒翰不是赵括,但是他不是派出部分军队出击稍遇抵抗就退守潼关,而是全军出动,显然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当然,唐玄宗诛杀封常清,也使得哥舒翰不得不完全听从唐玄宗遥控指挥,这是导致败绩的首要原因。
    5、雍熙北伐:雍熙北伐是宋王朝最后一次大规模对外主动出击,此战败后开始采取守内虚外战略。公元986年宋太宗派遣20万大军分3路北伐企图收复幽云十六州。不过,北伐大军没有统一的主帅,而是文人皇帝赵光义在首都开封遥控指挥。北伐大军无论是进攻、防守还是撤退,要一一等待千里之外的皇命,前线指挥官的主动权荡然无存。而辽军则是耶律休哥为主帅统一指挥大军防守反击,辽朝萧太后与辽圣宗后方坐镇,从而在诱敌深入后待宋军后援不继将其击溃。宋太宗这样的遥控指挥世所罕见,即使是刘秀、李世民、朱元璋这样帝王军事家“前三甲”,也仅仅是提出建议而不是强行命令。
    6、靖难之役:靖难之役是历史上地方叛乱唯一成功的范例。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叛乱,明惠帝派遣老将耿炳文率领13万大军号称30万大军前往平叛。燕王朱棣的叛军与当年安禄山的叛军一样,属于边塞精兵,耿炳文的大军劳师袭远显然应当象周亚夫一样凭险据守持久消耗。耿炳文曾经以孤军在张士诚围攻下守备长兴十年之久,显然此人善守不善攻。在明军被叛军挫败后,耿炳文将大军主力撤回真定,燕王朱棣鉴于明军坚守不出撤回北平。明惠帝认为耿炳文“怯战”,临阵易帅换上没有作战经验的李景隆,增兵50万继续平叛,后在野战中60万明军几乎全军覆没,明朝精锐丧失殆尽,最终在1402年叛军贡献南京城,燕王朱棣进位为皇帝。
    7、松锦之战:松锦之战是满清入主中原的关键一战,从此明朝精锐丧失殆尽,关外只剩下孤城宁远。公元1639年清军包围锦州试图“围点打援”,锦州守将祖大寿向明朝求救。1641年蓟辽总督洪承畴指挥8镇13万大军救援锦州。洪承畴初战连连告捷,清太宗皇太极紧急动员全部军事力量参加松锦之战,而明崇祯皇帝则在兵部尚书陈新甲鼓动下催促洪承畴速战速决。洪承畴在监军张若麒逼迫下从宁远救援锦州,正好陷入皇太极的诱敌之计,于是清军主力云集利用明军不善于野战将其包围于松山、锦州附近。后来的战术完全是长平之战的翻版,被清军长壕长期围困的明军多次突围失败,只能在1642年部分战死部分投降。该战洪承畴要承担首要责任,不是趁着皇太极主力未到从宁远驰援锦州,或者在皇太极主力赶到后重兵保证粮道通畅,而是前期小胜后即长驱锦州城下从而被清军迂回包围。
    8、郏县之战:郏县之战是明末农民起义军摧毁明军抵抗的最后一战,从此明朝关内精锐丧失殆尽。公元1642年崇祯皇帝从监狱中释放孙传庭命其解开封之围,后出任三边总督。孙传庭鉴于兵力不足且新兵太多,主张先练兵再作战,但是在崇祯皇帝强令下不得不冒险出击。1643年孙传庭率领未经有效训练的军队出击河南,李自成部采取诱敌深入方式拉长孙传庭军补给线,然后利用骑兵机动破坏孙传庭后援补给,结果在郏县之战中消灭孙传庭军主力,随即趁势攻破潼关进入陕西,并把陕西作为推翻明朝的根据地。当时孙传庭兵力严重不足而且缺少训练,不是据险坚守而是开关出击,结果在野战中被农民军围歼。孙传庭出于对崇祯皇帝的愚忠,葬送了关内最后一只抵抗力量。如果孙传庭象左良玉拥兵自重选择性听取皇帝诏命,也许明朝西北半壁江山可得保全,也就增加了后来对抗清军入关的力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