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点学校:中国教育的癌症

(2013-10-13 22:13:55)
标签:

重点学校

普通学校

划片招生

评议会

财政拨款

分类: 教学
    中午与几位同学、学弟吃饭,边品尝客家菜肴边谈论大中学校教育。他们都是大学或中学一线教师,我也曾在黄冈中学任教多年,因此讨论教育可以有共同兴趣。
    重点中学如果是私立学校,那么他们通过“自主招生”获取优质生源当然合情合理,而重点学校一旦是公帑支持甚至行政强迫,那么就变成了破坏教育机体健康的癌症。将大量优质生源强行集中在几所甚至某一所重点学校,其结果就是绝大部分学生被平庸化。本来,按照“划片招生”必然会“优劣搭配”,保证每所学校甚至每个班级都有“尖子生”,而这些“尖子生”可以发挥活跃课堂、带动学习的“领头羊”作用。所谓“教学相长”,就需要有学生能够与教师互动,这才可以避免只有极少数学生受重视,绝大部分学生被忽视。“划片招生”不仅会使得各学校都有“尖子生”活跃课堂,而且可以推动学校之间的竞争与交流——将整个县(市、区)甚至整个地区(市、州)的“尖子生”集中在一个学校,其结果是重点学校大量“尖子生”被浪费,而普通学校缺乏“尖子生”教学互动能力下降。
    我们那一届初中生仅仅两个毕业班不足120号人,却有三分之二同学考上高中,后来二三十名考上大学(其中一类大学几乎半数)。这对于城市初中而言也许算不了什么,但是对于乡镇初中而言这绝对是奇迹。其中固然有黄冈地区的学生本就“擅长考试”的环境因素,也有许多优秀教师因为上一年夏天风波被贬入凡间的师资因素,但同样不可忽视的是我们那届第一次优等生不再进入镇上重点初中而是留在了乡办初中,从而留下了一批发挥“领头羊”作用的“尖子生”。后来的“平行分班”也导致3个班(初三变成两个班)“实力均衡”可以相互竞争,而不是“一校独大”甚至“一班独大”。
    我们那年初中毕业生进入黄冈中学(将全地区尖子生纳入8个班)、英山一中(将全县未考入黄冈中学的尖子生纳入6个班)、石镇高中(将西河4个乡镇余下学生纳入2个班,也被称为“二中”)都有。几年后的高考,黄冈中学不能保证都上一类大学,英山一中也不能保证全部考上本科,而石镇中学却不乏考上一类大学的学生。如果按照入学成绩与高考成绩进行“绩效考核”,毫无疑问“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重点中学远不如普通中学——按照入学考试成绩,黄冈中学最差的学生应该好过英山一中最好的学生,英山一中最差好的学生应该好过石镇中学最好的学生,显然即使是“应试教育”,重点中学的“成材率”也是远不如普通中学。
    不仅重点中学是“聚天下英才而毁之”,重点大学也是如此。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击中了全国几乎最优秀的学生,但是“成材率”谁敢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最差的毕业生能强过其他大学最好的毕业生?如果废除“重点学校”实行“划片招生”,那么各学校都可以“强弱搭配”,这才可以促进各学校均衡发展。
    “划片招生”很简单,那就是公立小学面向本行政村(社区)适龄儿童招生,公立初中面向本乡镇(街道)适龄儿童招生,公立高中面向若干个乡镇(街道)招生,公立高专面向本地区(市、州)招生,公立学院面向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公立大学面向本学区招生。全国划分为6各学区,即东北-山东学区、华北-河南学区、东南学区、中南学区、西南学区、西北学区。公立大学分为两类,第一类研究型大学本学区招生占三分之一,第二类教学型大学本学区招生占三分之二。公共财政按照学生人数、教师人数为基准进行拨款,研究型大学与教学型大学唯一的区别在于研究型大学可以获得“科研拨款”,教学型大学只能是“学生拨款”、“教师拨款”。与之相匹配的,是国家机关科研部门全部划入相关大学,即国家机关向大学研究机构“购买”研究成果。
    至于私立学校,则可以“自主招生”,从而可以进行“精英教育”或者“特长教育”。一方面公立学校内部相互竞争,另一方面公立学校面临私立学校竞争,这才可以打破僵局,避免重点学校沦为吞噬优质学生的癌症。当然,公立学校应该实行“评议会”制度,即执教满3年的教师组成“评议会”履行董事会职权,校长仅仅是学校管理的“经理人”。学校教师代表、学生(中小学是学生家长)代表各占学校监事会半数席位,从而监督“评议会”、校行政的正常工作。私立学校当然是教师代表占据“董事会”三分之一席位与“监事会”半数席位。这样的学校才是民主法治的摇篮,而不再是官僚衙门的温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秋日游园
后一篇:重阳节登东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