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何教子无方?
(2013-09-06 07:28:57)
标签:
诸葛亮
司马懿
赵奢
孙策
诫子书
|
分类:
随笔
|
诸葛亮一篇《出师表》,赚得忠君爱国英名;诸葛亮一纸《诫子书》,博得众人赞誉。尤其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至今读来发人幽思。不过,优美的文字往往只是一种假象,掩饰不了残酷的历史现实。陈琳的《为袁绍檄豫州文》、骆宾王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都是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精品,但对于当时的政治斗争却毫无积极意义,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诸葛亮留下了千载流传的《诫子书》,却教子无方;司马懿没有留下任何豪言壮语,却后继有人。
诸葛亮的养子诸葛乔、长子诸葛瞻,在蜀汉虽然凭借显赫家庭成为驸马都尉,但并没有得到历练,从而“泯然众人矣”。诸葛乔甚至从事士兵背柴事务,诸葛亮完全浪费了潜在的军事骨干。“斩将夺旗”尚且是“偏将职责”,督粮背柴岂是都尉之事?后来诸葛瞻年仅17岁就成为驸马都尉,沦为另一个夏侯楙。于是我们看到邓艾大军放弃粮草辎重偷渡阴平,黄权之子黄崇苦谏据险坚守待其粮绝,膏粱子弟诸葛瞻拒不听取,从而葬送了蜀汉江山——难道诸葛亮没有告诉过诸葛瞻“千里而会战利在速决”?此前姜维部将建议伏击司马昭,姜维就认为司马昭乃司马懿之子,岂不知地势险荫恐有伏兵?
回头看看司马懿教子,那才是成功的教育家。司马懿位高权重,但是两个儿子从来没有“火箭提拔”而是凭借战功步步升迁,无论是司马懿官场失意闲居读书还是出将入相辅佐帝王,两个儿子都与他同甘共苦,这种实际经验的积累,这种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当然不是一篇《出师表》或者一纸《诫子书》可比。司马师、司马昭的成长,与司马懿的耳提面命分不开,司马懿并没有因为国家大事荒废子女教育。
与诸葛亮相类似的另一个历史人物就是赵奢,他留给儿子赵括的“丰富财产”是汗牛充栋的兵书战略,而不是将赵括留在军中增加其实践经验。其结果当然是赵括“纸上谈兵”,被战地经验丰富的白起彻底击败,葬送了赵国数百年基业。与司马懿相似的另一个同时代人物则是孙策——孙策孩子太小,只能培养弟弟孙权。孙策征讨四方总是把弟弟孙权带在身边,也就培养了其文韬武略的实际能力,后来孙权执掌江东,与孙策的这种亲自培养直接相关。
中国历史一般是文人取舍的,因此诸葛亮文学价值颇高的《诫子书》为其赢得了“教育大师”的美名。其实真正的“教育大师”向来没有时间留下教育文牍,他们只会通过实际人才的培养展示其成功经验。“言论的巨人,行动的侏儒”,诸葛亮之后并没有绝迹,一直影响到今天。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