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回到湖北黄冈,与老同事、学长、老师进行过交流,大家谈论纷纷的就是黄冈中学神话的破灭。黄冈中学曾经创造了奇迹,成为中国应试教育的标杆。我在黄冈中学任教期间就点评过她的危机——“三要三不要”,即要高中不要初中、要理科不要文科、要奥赛不要高考。学校领导层也知道问题的症结之所在,但他们也是政绩工程的牺牲品,对此无能为力。
黄冈中学看起来是教育的奇迹,实际上是政绩工程的产物。黄冈地方领导将整个地区10个县级单位的优秀师资与生源堆积在黄冈中学这所学校,再通过一批热心教育事业的学科带头人,很容易打造出“教育品牌”。黄冈中学有自己独立的招聘权,只要是教研组想要的优秀师资,学校可以动用自己的资源纳入囊中——黄冈中学惯用的方式就是解决教师配偶就业问题与小孩上学问题,这足以让她具备“猎头”能力。即使是针对应届毕业生,黄冈中学也是将目标毕业生的男女朋友一起招聘过来。一所学校只要有一批“牛”老师,她足以牛劲冲天。
当黄冈中学成为黄冈地区教育品牌为当地党政领导赢得政绩效应,其他地方也就纷纷效仿。这样一来,黄冈中学的优秀师资加优秀生源模式迅速被复制,而且黄冈中学的师资、生源也面临着越来越烈的竞争——“猎头”不仅将目标指向黄冈中学的优秀教师,也将目标指向黄冈中学的生源。黄冈地区的经济处于湖北省倒数第三,这也就使得外地学校可以开出让黄冈中学老师“心动”的价格将其“挖走”,还可以与黄冈中学争夺优质的大学毕业生与初中应届毕业生。此外,黄冈中学卸任校长也成为“香饽饽”,自从卸任校长赴深圳担任某高中校长以来,历任卸职校长都在沿海地区供职。这些校长在职时大谈要为黄冈地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一回头自己率先“孔雀东南飞”,如同“公仆”们纷纷要求大家“爱国”暗地里将家眷送往欧美日本一样,岂能有丝毫说服力?更有甚者,这些“老校长”成为从黄冈中学挖取人才的“猎头”,使得黄冈中学形势更加严峻。
既然黄冈市领导可以通过“黄冈中学”品牌创造政绩亮点,那么所辖县市的领导当然可以如法炮制。为了留住本县市优秀初中毕业生,一些县市一中干脆对于优秀初中毕业生“免试录取”、“免收学费”甚至“给予补助”,这对于农村家庭而言其吸引力不言而喻。如此一来,大量的优秀生源就被下面县市“截留”,于是出现了县市一中夺取黄冈地区最高分的现象。
1995年到2005年,既是使沿海发达地区普及高中教育的十年,更是黄冈中学师资流失最严重的十年。面对沿海发达地区开出两三倍甚至四五倍工资的诱惑,大量优秀教师考虑到家庭发展尤其是子女培养,很容易选择离开。我曾总结说“黄冈中学我进的来,我必然走得了”、“黄冈中学很有名,我们不走的话,有名有什么用”。高尚的道德要求,在现实的利益面前苍白无力——这也是湖北空有“惟楚有才”的名声,却留住不人才的原因。推而广之,这也是中国留学生多数留在国外的原因,优秀人才需要与之相匹配的环境。当然,这种环境并非仅仅是物质环境,更包括是否得到尊重的精神环境。
黄冈中学神话,本就是特殊时期的产物。黄冈中学逐渐从奥赛、状元的光环中走出来,踏踏实实成为黄冈地区人才培养基地,这才是她的本份工作。任何模式都不具备专属性,它完全可以被善于学习的对手所仿效甚至超越,所谓“出于蓝而胜于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