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网友指责我没有过多阅读原著而是借助于中译文本阅读国外作品,我又想起了“摸着石头过河”。直接阅读外文原著属于“摸着石头过河”,而借助于翻译文化则是“过桥”,前者看起来“亲力亲为”可以避免“走弯路”,其实浪费了有限的时间与精力。走别人建好的“桥”,固然少了“摸着石头”的乐趣,却可以越过更多的“河流”获得无尽的风光。更何况,我们阅读的所谓“原著”,仅限于英文读物或者加上法文、德文、俄文、日文中的一两种,除了“为人作嫁”的翻译家,现代人也没有多少精力去从事“读原著”的事务,这也是日本翻译文化发达的重要原因——一小部分人从事“架桥”的翻译活动,绝大部分人从事专业活动,从而可以“求知识于世界”。中国的“全民学外语”运动,看起来很热闹,其实仅仅是殖民地心态的缩影,懂几句外语就翩翩然,焉不知外语知识“工具”(除了文学爱好者),它必须输送专业知识才具有价值?
我们一般仅懂些英语,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古罗马的西塞罗、西班牙的塞万提斯、葡萄牙的萨拉马戈、法国的蒙田、荷兰伊拉斯谟、德国的康德、意大利的贝卡利亚、俄国的托尔斯泰、日本的我妻荣获得营养,如果只能借助于“摸着石头过河”,那么我们只能面对两三门外语以外的丰富知识望而却步,更何况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中华书局那些翻译者已经“架桥”让我们通行。
主张事事亲力亲为,甚至拒绝“读原著”以外获取知识的路径,不是对“社会分工”的严重无知,就是对自己懂那么一点外文知识的沾沾自喜,焉不知“我注六经,六经注我”?发达国家的外交人员基本是历史、法律等专业出身,只有我朝才多半是外语专业出身,于是发达国家是外交官办理外交,中国是翻译官办理外交,焉不知翻译官仅仅是外交官的助手?中国的“翻译官”思路,何时才是尽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