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十八行省与辽宁行政中心的变迁

(2013-01-23 22:02:36)
标签:

十八行省

辽宁省

行政中心

历史沿革

州郡

分类: 随笔

    十八行省是一个历史上曾使用一个名词,指清朝将原来的明朝统治区的十五个承宣布政使司中的湖广分为湖南、湖北,南直隶(先改名为江南)分为安徽、江苏,从陕西中分出甘肃,所设置的18个省份。这18个省加上辽宁省,基本就是战国到明朝中原王朝主要版图。后来的吉林-黑龙江地区、内蒙古地区、新疆-青海地区、西藏地区属于后继王朝新增版图。

    1、辽宁——辽宁夏朝、商朝属于幽州、营州之地,西周分封属于燕国之地,战国时燕国在辽宁设置辽东郡(郡治襄平县,今辽阳县)、辽西郡(郡治阳乐县,今义县)。秦汉基本继承燕国设置,东汉末年辽东太守公孙渊将辽东、辽西地区升格为平州(州治在襄平县,今辽阳县),西晋依旧设置平州。东晋十六国时期,平州故地先后属于前燕、后燕、北燕,首都在龙城县(今朝阳县)。北魏时期将三燕故地设置为营州(州治依旧在龙城县)。隋唐时期辽宁短暂隶属于中原王朝,后长期隶属于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明朝设置辽东都司(隶属于山东布政司),治所在辽阳府(今辽阳县)。后金崛起后占据辽东后,首都定在沈阳。清朝设置奉天省,省会在奉天府(今沈阳市)。1929年奉天省改称辽宁省,省会沈阳市。

    辽阳——朝阳——沈阳

    2、河北——河北夏朝、商朝属于冀州、幽州之地,战国时期北边属于燕国(首都蓟,今北京),南边属于战国(首都邯郸,今河北邯郸),因此河北也被称为燕赵之地。汉朝属于冀州,治所在信都县(今冀州市旧城),东汉末年冀州牧袁绍将治所前往邺城(今河北临漳县)。曹魏时期冀州治所迁回信都县,东晋十六国时期河北之地为后赵所有,都城在襄国(邢台市),后来各朝基本定在邺城。唐朝设置河北道,治所在魏州(今河北大名县)。北宋时期,设置河北路,之所以就在大名府(也称为北京)。明朝设置直隶布政司,治所在北京。清朝设置直隶省,治所先在北京,后前往保定,再迁往天津,后定在保定。1929年直隶省改称河北省,省会保定。1958年河北省会迁往天津,1966年迁回保定,1968年省会迁往石家庄。

    邯郸——冀州——邺城——邢台——大名——北京——保定——天津——石家庄

    3、山西——山西夏朝、商朝属于并州,西周时期分封属于晋国,首都先后在翼(今山西翼城)、绛(今山西翼城东南),因此山西被称为晋地。战国“三家分晋”,韩国首都在山西平阳县(今临汾市)、魏国首都在安邑县(今夏县)、赵国首都在晋阳县(今太原市)。东汉设置为并州,治所在晋阳县(今太原市),北魏时定都平城县(今大同市),南北朝时期东魏、北齐以晋阳县为别都,唐朝将太原定位北都。唐朝后期及五代时期,太原为河东节度使驻地。明朝设置山西布政司,驻在太原府(今太原市),清朝山西省沿袭旧制。

    翼城——太原——大同——太原

    4、河南——河南夏朝、商朝属于豫州,是中国核心区域。西周时是陪都洛邑(今洛阳)所在地,战国时主要属于魏国(首都大梁,今开封市)。汉朝设置豫州,治所在谯(今安徽亳州),后迁往陈县(今淮阳县)。隋唐设置河南道,治所在洛阳县(进洛阳市)。五代时期洛阳曾为后唐首都,其他朝代以汴梁(今开封市)为首都。北宋以汴梁为首都,金朝曾迁都汴梁,元朝设置河南江北行中书省于开封。明朝设置河南布政使,治所在开封,从此一直延续到1954年河南省省会迁往郑州。

    洛阳——开封——洛阳——开封——郑州

    5、山东——山东夏朝、商朝属于青州、兖州,西周时期北部属于齐国(首都营丘,今昌乐县,后迁往临淄县),南部属于鲁国(都城曲阜,今曲阜市),因此山东被称为齐鲁之地。汉朝将山东北部化为青州(治所在广县,今青州市),后治所迁往临淄县(今淄博市临淄区);山东南部为兖州(治所在河南濮阳县),后迁往昌邑县(今山东金乡县)。东晋十六国时改称广固县,后作为南燕首都。隋唐属于河南道,以青州(今临淄区)、济南(今济南市)为中心城市。宋代设置京东路,治所在青州(今临淄区)。金为山东东路益都总管府治。明初山东布政司驻在青州,后迁往济南府(今济南市),清朝沿袭明朝制度。

    临淄、曲阜——临淄、金乡——临淄、济南——临淄——济南

    6、江苏——江苏夏朝、商朝属于徐州、扬州,春秋时期属于吴国(都城在姑苏,今苏州市)。东汉时期徐州治所在郯县(今山东郯城县),后迁往彭城县(今徐州市)。扬州之所在历阳县(今安徽和县),后迁往寿春(今安徽寿县)。孙权建立东吴政权,首都在吴县(今苏州市)。东晋南朝时期,以建康(今南京市)为首都。隋唐时期扬州治所迁往广陵县(今扬州市广陵区)。五代十国时以金陵(今南京市)为吴、南唐首都,南宋建立后作为陪都。明初以南京为首都,迁都北京后作为陪都。清朝作为两江总督驻地,以苏州为省会。民国时期以南京为首都,以苏州为省会。新中国成立后以南京为省会。

    苏州——徐州——苏州——南京——苏州——南京

    7、安徽——安徽夏朝、商朝属于扬州,春秋时东边属于吴国、西边属于楚国,因此被称为“吴头楚尾”之地。战国后期楚国迁都寿春(今寿县),秦朝时期安徽大部分属于九江郡(郡治在寿县),两汉时期设置扬州,治所在历阳县(今和县),后迁往寿春,曹魏时期扬州治所迁往合肥(今合肥市)。唐朝时期属于淮南西道,治所在蔡州(今河南汝南县)。明朝设置中都凤阳府(今凤阳县),清朝设置安徽省,省会安庆。1937年安庆失守,安徽省省会迁往合肥,抗日战争胜利后迁回安庆。新中成立后,安徽省省会定在合肥。

    寿县——和县——寿县——合肥——凤阳——安庆——合肥

    8、江西——江西夏商时期属于扬州,春秋战国时期属于楚国与吴国,汉朝设置豫章郡,治所在南昌县(经南昌市)。东汉末年东吴设置江州,治所在武昌县(今湖北鄂州市),两晋时期沿用不变。隋唐设置江南西道,治所在洪都县(南昌市),宋朝改称江南西路,明朝设置江西布政使,清朝沿袭不变。

    南昌

    9、湖北——湖北在夏朝、商朝属于荆州,西周时期属于南蛮之地的楚国,因此被称为荆楚大地。春秋时楚国首都在丹阳县(今没入丹江口水库),后迁往郢(今荆州市江陵县)。两汉时属于荆州,治所在汉寿(今湖南汉寿县),后迁往襄阳县(今襄阳市)。东吴夺取荆州后,治所迁往江陵县(今江陵县)。隋朝将荆州改称鄂州,治所在江夏县(今武汉市)。五代十国时,南平割据湖北,首都在江陵县。宋朝设置荆湖北路,治所在荆州(今荆州市),南宋迁往鄂州(今武汉市)。明朝设置湖广布政司,治所在江夏县(今武汉市),清朝时期是湖广总督府与湖北省省会所在地。

    荆州——襄阳——荆州——武汉

    10、湖南——湖南在夏朝、商朝属于荆州,西周时期属于楚国。秦朝时主体部分属于长沙郡(治所在长沙县,今长沙市),两汉时期属于荆州,治所在汉寿县(今汉寿县),主体部分属于长沙郡。西晋设置湘州(治所在临湘县,今长沙市)。隋朝改湘州为潭州,治所不变。唐朝设置湖南观察使,治所在衡州(今衡阳市)。五代十国时期,马殷建立楚国,定都长沙。宋朝设置荆湖南路,治所在潭州(今长沙)。明朝属于湖广布政司,清朝属于湖南省,省会长沙。

    长沙——汉寿——衡阳——长沙

    11、陕西——陕西在夏朝、商朝属于雍州,西周时期定都在镐京(今西安市),东周时期主要属于秦国,秦国首都先在雍都(今宝鸡市),后迁往咸阳(今咸阳市),秦朝定都咸阳。西汉定都长安(今西安市),东汉以长安为西京,东汉末年设置雍州,治所在长安县(今西安市),三国、两晋沿袭,隋唐定都长安,北宋陕西路治所在长安县,此后长安一直作为陕西地方行政中心区。

    西安——宝鸡——咸阳——西安

    12、甘肃——甘肃在夏朝、商朝属于凉州、雍州,故被称为“雍凉之地”。战国时期属于秦国陇西郡,郡治在狄道县(今临洮县)。汉朝设置凉州,治所在陇县(今陕西陇县),后迁往姑臧县(今武威县)。东晋十六国时期,前凉、西凉、后凉、北凉占据甘肃地区,首都在姑臧县。北魏设置凉州总管府,西魏、北周沿袭。唐朝属于陇右道,宋朝属于西夏,明朝属于甘肃布政司,治所在兰州。清朝沿袭明朝制度。1928年,宁夏省、青海省从甘肃省分离出来。

    临洮——武威——兰州

    13、四川——四川在夏商时期属于古蜀国,战国时期秦国灭蜀设置蜀郡,治所在成都县(今成都市)。汉朝设置益州,治所在雒县(今广汉市),后刘焉割据西川迁往成都县。此后成都一直成为四川地区行政中心。唐朝初期设置剑南道,唐朝后期设置剑南西川节度使,治所都在成都。明朝四川布政司、清朝四川省,治所依旧在成都。1997年重庆市从四川省分离出来。

    成都——广汉——成都

    14、贵州——贵州在春秋时期属于牂牁国,战国属于夜郎国。西汉设置牂牁郡,治所在且兰县(今黄平县),两晋南北朝时期管理复杂,唐宋时期分属不同管辖,元朝分属于四川、湖广、云南3个行省。明朝设置贵州布政司,从此贵州作为单独行政区划出现,治所在贵阳府(今贵阳市)。清朝设置贵州省,治所不变。

    黄平——贵阳

    15、云南——云南在西周末期建立了彝族政权古滇国、哀牢国,战国晚期楚国大将庄蹻攻灭古滇国自立为王,控制今云南地区建立滇国,都城在晋城(今昆明市晋宁县)。汉武帝派兵占领云南地区设置益州郡,郡治在滇池县(今晋宁县)。两晋时期爨氏入滇,爨琛在昆川(今晋宁)称王,爨氏统治维持400年。唐朝时期南诏首领皮罗阁被唐玄宗册封为云南王,南诏定都太和城(今大理市)。五代时期白族段思平建立大理国,都城不变,疆域包括现在的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缅甸北部地区,以及老挝与越南的少数地区。元朝攻灭大理建立云南行省,治所在中庆路(今昆明市),后明清沿袭旧制。

    晋宁——大理——昆明

    16、广西——广西在战国时期属于百越之地,秦朝设置桂林郡,治所在布山县(今桂平县)。西汉初期赵佗建立南越国,广西主要部分依旧属于桂林郡。汉武帝设置交趾刺史部,管辖今广西、广东、越南地区,治所在广信县(今梧州市)。东汉时期设置交州,后治所迁往番禺县(今广州市)。唐朝设置桂州,治所在临桂县(今桂林市)。唐朝末年设置岭南西道节度使,治所在邕州(今南宁市),从此广西行政区基本独立成型。宋朝设置广南西路,这是广西名称首次出现,治所在桂州(今桂林市)。元朝末年从湖广行省分出广西行省,明朝设置广西布政司,清朝设置广西省,治所都在今桂林。民国时期广西省会短暂迁往南宁市,主要时间在桂林市。新中成立后设置广西省,省会南宁市。1957年成立广西侗族自治区,1965年改称广西壮族自治区,治所不变。

    桂平——梧州——桂林——南宁——桂林——南宁

    17、广东——广东战国时期与楚国联系密切,秦朝统一岭南地区在广东境内设置南海郡,治所在番禺县(今广州市)。西汉初年,原龙川县令赵佗占领岭南地区建立南越国,首都在番禺县。汉武帝时西汉攻灭南越国,设置为交趾刺史部,治所在广信县(今广西梧州)。东汉时设置交州,治所在番禺县。唐朝时期由广州刺史兼任五府经略使,治所依旧在番禺县。唐朝末年设置岭南东路节度使,广东开始于广西分开。五代十国时期,刘氏建立南汉国,首都兴王(今广州市)。宋朝设置广南东路,这是广东名称首次出现。明朝设置广东布政司,清朝设置广东省。1988年海南省从广东省分离出来。

    广州

    18、福建——福建属于东越人故地,战国时期楚国灭亡越国后,越国残余势力进入福建地区建立一系列政权。秦灭楚以后进军福建设置闽中郡,治所在侯官县(今福州市闽侯县)。秦朝灭亡后,越人后裔建立起闽越国,汉高祖刘邦加封其首领为闽越王。汉武帝时期攻灭闽越国,将闽越人内迁到江淮地区。东汉时期大量人口南迁进入福建地区,东吴设置建安郡,郡治在建安县(今建瓯市)。西晋设立晋安郡,治所在侯官县。唐朝设置福建经略使,福建开始首次出现。唐朝中期,“开漳圣王”陈元光开发福建,福建开始获得较快发展。五代十国时期王审知被朱温封为闽王,建立闽国,首都长乐(今福州市),后闽国迁都建州(今建瓯市)。北宋时期,在福建设置福建路,明朝设置福建布政司,清朝设置福建省。1884年台湾省从福建省分离出来。

   福州——建瓯——福州

   19、浙江——浙江属于古越地,春秋时期属于越国,首都在会稽山(今绍兴县)。秦统一以后设置会稽郡,统辖苏南地区和浙江大部分地区,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东汉至六朝,会稽郡治所在山阴县(今绍兴县)。唐朝设置越州,后设置浙江东道,治所都在今绍兴县。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建都杭州,从此杭州成为浙江政治中心。南宋迁都杭州,明朝成为浙江布政司治所,清朝设置浙江省治所未变。

   绍兴——杭州

   笔者注:所谓“十八行省”属于明清主体部分,辽宁早在战国时期就纳入汉族政权,甚至在西晋设置平州,因此传统汉族地域应该是十八行省与辽宁省。后来的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新疆、西藏,基本都属于羁縻地区。北京、天津从河北分出,上海从江苏分出,台湾从福建分出,海南从广东分出,重庆从四川分出,宁夏、青海从甘肃分出,也就构成今天的中国版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