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久消耗战适用于后勤补给处于优势地位的本土作战或者兵力优势作战。对于后勤补给处于优势地位的军队来说,只要坚持下来就是胜利,最经典的就是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和司马懿遏制诸葛亮北伐,他们只要将对手拖入持久消耗战就意味着胜利。不过,历史上却有几次改变国家命运的持久消耗战,他们功亏一篑,最终并未利用后勤优势改变历史命运。
1、长平之战
公元前262年,秦国与赵国的长平地区进行的战国时期最大的一场主力会战。当时,东方六国中魏国、楚国、齐国已经衰落,唯有赵国有实力与秦国抗衡。面对秦国名将王龁指挥的55万秦军,赵国名将廉颇在初期失利后指挥45万赵军采取凭险据守战术“坚壁不出”。在长达两年的持久消耗中,秦军与赵军处于胶着状态。秦军补给线是赵军3倍,虽然秦国经济实力强于赵国,而且持久消耗战对双方都造成巨大损伤,但是对秦国的损伤更大,所谓“千里而会战,利在速胜”,因此想方设法迫使赵军放弃坚守主动出击从而在野战中消灭赵军主力,就成为秦军唯一的获胜策略。公元前260年,秦国通过反间计诱使赵国启用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为主帅接管长平赵军军事指挥全权,并秘密派遣秦国头号名将白起接管长平秦军指挥权(王龁为副将)。赵括接管赵军指挥权后,立即向秦军主动出击,白起指挥秦军采取“诱敌深入,分割包围”战术将赵军主力诱离原防御阵地,并派遣奇兵切断赵军主力与赵军大营之间的联系。赵军既没有预设阵地可以凭险据守,又被断绝粮草,遭受长期围困。秦昭襄王亲至河内,悉发成年男子到长平助战,赵军被围困46天,内无粮草外无救兵,赵军主帅赵括在突围中被秦军射杀,主力投降秦军后被坑杀。从此赵军元气大伤,东方六国最后一支能够与秦军抗衡的力量不复存在,奠定了秦灭六国的军事基础。笔者很奇怪,长平之战最关键时,李牧大军在哪里?
2、官渡之战
公元200年,东汉末年最强大的两派军阀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地区进行的一场主力决战。当时袁绍率领11万大军从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进攻曹操政治中心许都(近河南许昌市),被曹操3万大军阻击于官渡(今河南中牟)。曹操大军小而精,且曹操粮草不济不如袁绍,因此曹操立在速战。在被曹操连连偷袭遭受延津、白马之败后,袁绍将大军主力直逼官渡与曹操进行持久消耗。曹操能够消灭袁绍小股部队,但是对于集团作战的袁绍大军却无能为力。在长达7个月的消耗战中,曹操的经济实力逐渐不能支撑,眼看着袁绍持久消耗战能取得最后胜利。关键时候袁绍重要谋士许攸叛逃,向曹操讲明袁绍大军虚实,并建议曹操精兵偷袭袁绍屯粮之地乌巢。曹操亲率5000精兵偷袭乌巢焚毁袁绍大军粮草,这虽然并不能缓解曹操大军缺粮压力,却直接导致袁绍大军军心动摇内部分裂最终大军溃败。曹操趁机袭击袁绍,袁绍率领数百骑兵逃走,后7万投降的袁绍军队被坑杀。从此袁绍大军主力丧失,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笔者很奇怪,官渡之战最关键时,接触军事机密的许攸如何能够叛逃成功?
3、灭蜀之战
公元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派遣邓艾3万大军牵制姜维于沓中,诸葛绪3万大军协防雍州,钟会率12万大军进攻蜀汉。姜维率领3万蜀军骗过邓艾、诸葛绪回防剑阁,与张翼1万大军共同阻击魏军。钟会兼并诸葛绪大军后,与姜维相持于剑阁数月,一方面剑阁防御森严难以攻破,另一方面蜀道难行关中运输粮草补给不畅,钟会在进退两难中主张退回汉中。关键时刻邓艾通过阴平小径直逼成都,成都守将诸葛瞻不听黄崇“凭险据守”的建议,与“千里而会战”仅携带3日粮食的邓艾在平地野战,于是邓艾击破诸葛瞻军攻占成都,蜀汉后主刘禅出降,姜维接到刘禅诏令后向钟会投降。灭蜀之战凶险无比,如果诸葛瞻听从黄崇建议凭险据守利用邓艾所部粮草不足的缺点坚守,那么两路魏军都会在持久消耗战中严重受挫。笔者很奇怪,诸葛亮英雄过人,为何儿子诸葛瞻如此刚愎自用不通军机?
4、潼关之战
公元756年,叛军安禄山攻破洛阳后进攻潼关, 负责守卫洛阳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高仙芝采以守势,坚守潼关不出。叛军远道而来利在速战,唐军坚守潼关不出“避其锐气击其惰归”,这其实是当年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策略的再版。唐玄宗听信宦官谗言认为封常清、高仙芝“畏敌不前”将其阵前诛杀,改由大将哥舒翰接管潼关守军。哥舒翰依旧是坚守不出,此时安禄山叛军漫长的后勤补给线也受到李光弼、郭子仪朔方军袭击,叛军面临崩溃危机。唐玄宗低估叛军势力严令哥舒翰20万守军出战,杨国忠因与哥舒翰存在私仇不停撺掇唐玄宗,哥舒翰顶不住压力被迫出战,离开易守难攻的潼关天险遭遇叛军伏击全军覆没,于是5万叛军趁势突破潼关攻陷长安,唐玄宗被迫逃往四川。笔者奇怪的是,唐玄宗通过宫廷政变起家并非不知兵,岂能不知道内地唐军远不如边塞叛军精锐,能守住潼关不就已经是胜利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