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行政选才与专业选才:重谈钱学森之问

(2012-10-08 10:08:56)
标签:

钱学森

专家治校

教育

人才

行政包揽

分类: 随笔

    上次与教研室一位朋友饭后聊天,他说当年现在教师比照公务员“逢进必考”添加了许多与教学无关的内容,结果一流教师尤其是“专才”教师难以入彀。我不禁想起十几年前我大学毕业求职的境况,当时黄冈中学校长带队、各教研组长把关,直接选聘教师。只要教研组长在试讲中看中的就可以直接签约,记得那位教研组长还问我是否有女朋友,有可以一起带过去。后来才知道,为了招揽优秀教师,学校都可以允许这些毕业生带“家属”,从而“稳定”教师队伍。就因为这样,黄冈中学长期以来就可以吸引一大批优秀人才。既然教研组长把关,而教研组长往往是高级教师甚至特级教师,校长只负责签字,那么这些人才选聘也就变成了“专业选聘”,从而排斥了“行政干预”的“外行领导内行”。如果说“专业选聘”基本是“内行看门道”,那么“行政选聘”只能是“外行看热闹”,例如行政领导对于哪些属于专业素养基本不了解,选老师也只能通过毕业哪所学校、课程成绩如何、英语级别如何、计算机级别如何、有哪些证书这些“官样”东西,至于通过“教学谈话”清晰了解一名教师的发展潜力,那就非其所长了。对于许多专业性很强的职业而言,他的“专业素养”才是最关键的,其他都是虚化,一名数学老师只要数学知识过硬表达能力很强就可以了,至于英语、计算机、证书这些东西对他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毫无价值,一些行政人员只关心“看得见”的“花样”而不关心“看不见”的“素养”,当然只能挑到“平庸化”的“合格”人才而不是“个性化”的“优秀”人才。当然,我们那批教师后来三分之一离开了原来单位,留下来的也是专业骨干,这就是“选才机制”的关键。

    这件事不禁让我又想起民国时期一些“怪才”师生。如果不是“专业选才”而是“行政选才”,那么没有大学学历与专业著作的陈寅恪、中专毕业的鲁迅、小学毕业的沈从文、私塾毕业的钱穆岂能在一流大学执教?数学几乎零分的吴晗、钱钟书岂能进入一流大学求学?只有“专家”才能发现“专家”,许多一流人才都是“和氏璧”,只有一流玉工才能发现珍宝。行政主导当然只会考虑“便于管理”而不是“便于选才”,于是那些硬化指标无论是专业素养是否有必然联系也一一列出,从而大量“什么都会,什么都不精”的二三流人才充斥各企事业机关单位与政府机关,直接导致“治理能力”与“服务水准”的下降。

   “钱学森之问”已经提醒了国人如何避免人才培养的“平庸化”,“破题”就应该是“专业管理”而不是“行政包揽”。民国时期能够培养一大批优秀人才,包括“伟大领袖”以及“中国人民的儿子”都是民国教育培养出来,后来为“两弹一星”做出贡献的也都是民国教育英才,可想而知民国的“专家治理”还是行之有效的。

    中国应该恢复“专家治校”模式,由资深教师组成评议会(或教授会)来决定学校一切教学事务,学校校长只负责行政服务事务,学校党委如果不能撤销那么就只能从事思想宣传教育事务,从而由专业教师来决定如何组织教学,这才可以避免“行政包揽”干涉“专业选才”。笔者建议颁布《教育法典》,规定公立学校实行教育评议会制,私立学校实行公司制,教育评议会向教育主管部门推荐学校校长、教育评议会根据校长提名任命副校长和各处(室)主任副主任、教育评议会颁布和修改学校章程报教育主管部门备案、教育评议会颁布和修改学校其他规章制度、教育评议会批准学年与学期发展规划、教育评议会批准学年与学期财政预算计划、教育评议会受理评议员对学校校长和副校长的弹劾案、教育评议会过半数罢免学校各处(室)主任副主任,那么这样一来就不仅可以将学校变成专家治理的典型,而且可以将学校变成民主法治的培训基地。这样一来,中国经过20年努力庶几可以在培养一名钱学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