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送小孩上学,才想起原来9月1日到了。每年大学入学,第一件事是“迎新”(一般是大二学生欢迎大一新生),第二件事是“分班”(即把学生分到不同行政班和教学班),第三件事就是“军训”。笔者没能投笔从戎效力军营,不过1个月的军事训练,也可以作为难得的回忆。
1997年9月3日,笔者离开湖北省英山县老家,在亲友欢送下离开大别山遥远的山村,搭车来到省城武汉。作为我们村小组第一名大学生,也是我们村为数不多的90年代大学生,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殊荣,送行的队伍从家门口一直送到车上,鞭炮盖过了历次喜庆。严格意义上讲,这是我首次离开英山县,连黄冈城区都没去过的我来说,去武汉读书已经很难得。虽然去华师读书我一直不太满意,不过华师能够录取第二志愿的我,也算不错——从1998年大学扩招开始,华中师范大学就只录取第一志愿学生。
那时的军训很简单,我们还是穿上普通的绿军装,为期1个月的军事训练,我们是在武汉军械士官学校的教官指导下完成基本动作——我们是新兵一连,连长是一名少校,两名排长一名是上尉(女兵排,也就是二排),另一名是三级士官(男兵排,也就是一排)。当时,华师全校招生不足2000人,新生变成军训团。数年后,华师的新生军训,就变成了军训师,每年招生已经是上万“菜鸟”。
军训期间,那种艰苦是一生的回忆。刚刚从紧张的高考“黑七月”挺过来,在开始大学悠闲生活之前,进行一次洗礼,也是很恰当的。站军姿、队形队列、内务整理、持枪、打靶,虽然没有按照军人的强度来训练,对于我们这些文弱书生而言已经很不容易。记得第一次站军姿就有3名同学晕倒,教官说这就是专业读书的弊病。两名排长一名出身行伍,另一名则是大学生入伍,他们的文武拍档让我们眼红,这就是笔者后来认为军事军官出身军事院校(通过高考),政治军官出生大学生党员(完成新兵训练和初级军官训练)的原因。
对于学生的顽皮,教官们很无奈——又不能打你们,又不能骂你们,你没有都能说,这样如何可以练出好兵?不过,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终于从“草民”变成了“新兵”,基本动作也像模像样,无论是紧急集合、大合唱还是团体竞技,我们“一连”都走在了整个军训团的前面——作为分列式走在最前面唯一可以手拿武器的方阵,军训团对我们的要求本来就不一样。最终只有五分之四的同学入选“冲锋枪方阵”,我也是幸运者之一。当然,没有入选的男生很高兴(躲过一劫),女生这是梨花带雨(失去机会),这又成为教官“贬损”男生的武器,我解释说“男儿有泪不轻弹”、“长歌当哭”,队友们都说我有“新闻发言人”潜质,后来看到我们的新闻发言人就是“胡扯”或者“啰嗦”,总觉得这是对我的羞辱。
经常紧急集合,于是许多同学干脆晚上和衣而睡;经常检查内务,许多同学就把被子叠好,睡床单;经常黑灯瞎火集合,大家干脆使用手电筒。这样的日子,一开始似乎过得很慢,等我们习惯了这种节奏,军训就在歌声中走到了终点。列队、送教官,我们的军训岁月就这样成了回忆。
笔者认为,军事训练是提高国民素质的有限方式,既然不能让更多的人服兵役,那么就可以让在校学生体验军事文化,提高身体素质、培养民族精神。我们可以对初一学生军训2周、高一学生军训4周、大一学生军训8周,重在基础训练,为以后纪律精神、奉献意识做准备。进行国防教育最好的方式,不是军事宣传和拍摄大片,而是让学生体验军营生活。
(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