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佳木斯位于中国东北的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汇流而成的三江平原腹地,南起北纬45。56’至48。28’,西起东经129。29’至135。5’。隔乌苏里江、黑龙江与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中国称伯力)、比罗比詹相望,是中国最早迎接太阳升起的地方,被誉为“华夏东极”。全市幅员面积3.27万平方公里。是黑龙江省东部区域中心城市。佳木斯市东邻双鸭山市,西依哈尔滨、伊春市,南接牡丹江、七台河、鸡西市,北邻鹤岗市。国境(界江)线总长449公里,东隔乌苏里江、北隔黑龙江与俄罗斯的哈巴罗夫斯克(伯力)边区相望。拥有5处国家一类开放口岸,与俄罗斯远东地区隔江相望。佳木斯是我国最东端的城市,素有“东方第一城”之称。佳木斯的最东端,是位于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交汇处的抚远三角洲,俗称“黑瞎子岛”,也是中国的最东方。
佳木斯市地处东北亚经济圈中心,在黑龙江省对俄开放“金三角”格局中处于北有黑河、南有绥芬河的居中位置,发展对俄经贸合作具有优势,是对俄经贸合作的桥头堡。佳木斯市具有对俄经贸合作的地缘优势,现有5个国家一类口岸。所辖的抚远县与远东地区最大的交通枢纽和商品集散地哈巴罗夫斯克市隔江相望。所辖的同江市对岸是俄犹太自治洲首府比罗比詹市,佳木斯不仅是中国通向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桥头堡,也是亚欧、亚美的结合点,是对俄经贸合作的大通道。佳木斯目前己开通佳木斯至北京等多条国内航线及佳木斯至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韩国首尔等多条国际航班。根据中俄两国协议,中方船舶可经俄罗斯的尼古拉耶夫斯克港出海,再经鞑靼海峡进入日本海,开展国际江海联运业务。蒙、中、俄三国共同使用江海联运水上“丝绸之路”通道出海至日本、韩国、朝鲜和东南亚各国,形成了东北亚经济圈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经济大循环。
1888年,依兰旗署设东兴镇(后改为佳木斯镇),1909年改属桦川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属伪满洲国三江省。1937年设市,为省会。东北解放后,佳木斯先后属合江省、松江省,今属黑龙江省。1985年实行市管县体制。1989年辖依兰、汤原、桦川、桦南、宝清、友谊、饶河、抚远
8县和富锦、同江2
市。境内总面积55580平方公里,总人口318万。市区设东风、前进、向阳、永红4区和郊区,面积911.9平方公里,人口61.7万人。
(南)三亚市位于北纬18°09′34″~18°37′27″、东经108°56′30″~109°48′28″之间。
三亚地处中国南疆边陲,古代被视为“穷荒绝岛”、“鬼门关”。但是溯自隋、唐以来1400年间,与中原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联系从未中断。它曾是隋朝谯国冼太夫人的“汤沐邑”;唐朝大和尚鉴真漂流登岸和传道讲经之地。唐、宋两代有7位名相、名臣被贬来三亚。中原衣冠人物之南来,客观上在当地起了敷扬教化的作用,留下了诸多的人文胜迹。延及宋、元、明时期,三亚的经济已有初步发展,棉纺业居全国领先地位,古代女纺织家黄道婆早年在本地向黎族妇女学习纺织技术。这一时期还涌现了“琼州三星”之一的岭海巨儒钟芳。
三亚市东邻陵水县,北依保亭县,西毗乐东县,南临南海。全市面积1919.58平方千米,其中规划市区面积38平方千米。东西长91.6千米,南北宽51千米。全境北靠高山,南临大海,地势自北向南逐渐倾斜,形成一个狭长状的多角形。境内海岸线长209.1千米,有大小港湾19个。主要港口有三亚港、榆林港、南山港、铁炉港、六道港等。主要海湾有三亚湾、海棠湾、亚龙湾、崖州湾、大东海湾、月亮湾等。有大小岛屿40个,主要岛屿10个,面积较大的有西瑁洲岛2.12平方千米,蜈支洲岛1.05平方千米。我国东南沿海对外开放黄金海岸线上最南端的对外贸易重要口岸,是中国通向世界的门户之一。
三亚在国际经济关系中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从三亚向东经菲律宾至西太平洋,向南经澳大利亚至南太平洋,向西南经中南半岛至印度洋以及大西洋,比在广州出发近900公里左右,是祖国真正的南大门。三亚还是保护南海诸岛的后方基地,其战略位置在国防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汉代在现在的三亚市崖城镇设立了珠崖郡治,隋设临振郡,唐代改为振州。宋代成为我国最南端的地级规模的州郡。因其远离帝京、孤悬海外,自古以来三亚一直被称为“天涯海角”。唐代宰相韩瑗、名僧鉴真,宋代名相赵鼎、大臣胡铨和纺织家黄道婆等先后来过崖州,对本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987年9月26日,国务院批准三亚市升格为地级市,是全国四个不设区的地级市之一。三亚地处海南省的最南端,是我国唯一的热带滨海旅游城市,境内汇集了阳光、海水、沙滩、气候、森林、动物、温泉、岩洞、田园、风情十大风景资源。
(西)喀什地区位于中国西陲,地理坐标东经73°20′-79°57′,北纬35°20′-40°18′。东临塔克拉玛干沙漠,南依喀喇昆仑山与西藏阿里地区,西靠帕米尔高原,东北与阿克苏地区柯坪县、阿瓦提县相连,西北与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阿图什市、乌恰县、阿克陶县相连,东南与和田地区皮山县相连。地区辖1个县级市、10个县和1个自治县,地区行署驻喀什市,喀什市是喀什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以及宗教中心,喀什是中国最西边的城市。
喀什是中国的西大门,与五国接壤,有6个国家一类口岸对外开放,区位优势明显。喀什地区的西南部与四个国家接壤:西部与塔吉克斯坦相连、西南与阿富汗、巴基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接壤;边境线长388千米。全地区东西宽约750千米,南北长约535千米,总面积111794.03平方千米,总人口361.54万人(2004年末),其中城镇人口83.42万人。喀什地区西、南、北三面环山,东面朝塔里木盆地开口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主要河流为叶尔羌河、提孜那甫河、克孜勒河、盖孜河、库山河等五条大河、八条小河。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因为地形复杂,气候差异大,可分为平原,沙漠荒漠,山地丘陵,帕米尔高原和昆仑山气候区。喀什市属平原气候区,四季分明,夏长冬短,年平均气温11.7℃,极端最低气温-24.4℃,极端最高气温达49.1℃。年平均无霜期215天,年平均降雨量30-60毫米。
喀什地区三面环山,一面敞开,北有天山南脉横卧,西有帕米尔高原耸立,南部是绵亘东西的喀喇昆仑山,东部为一望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城市景点照片(20张)大沙漠。诸山和沙漠环绕的叶尔羌河、喀什噶尔河冲积平原犹如绿色的宝石镶嵌其中。整个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地貌轮廊是由稳定的塔里木盆地、天山、昆仑山地槽褶皱带为主的构造单元组成。印度洋城市景点照片2(11张)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北冰洋的寒冷气流也较难穿透,造成喀什地区干旱炎热的暖温带的荒漠景观。而山区的冰雪融水给绿洲的开发创造了条件,形成较集中的喀什噶尔和叶尔羌河两大著名绿洲。境内最高的乔戈里峰海拔8
611米,最低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海拔1 100米,喀什市城区的平均海拔高度为1 289米。
秦末汉初,这些地方属于匈奴的僮仆都尉管辖。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博望候张骞奉旨通西域时进驻疏勒,这里始为汉朝所控制。公元前60年,汉朝在新疆设置西域都护府,喀什作为西域的一部分,正式列入祖国版图。唐太宗以后,这里为唐朝政府的重要军事据点,当时的安西四镇之一即为喀什噶尔。五代至宋,先后为喀喇汗王朝和西辽所管辖。喀喇汗王朝时期,曾以喀什噶尔为首府。成吉思汗西征后,属次子察合台太子的封地。叶尔羌汗国时,喀什曾作为辅助中心,起着重要的作用。清乾隆时期这儿是清政府“总理南八城事宜”的喀什噶尔参赞大臣的驻地。光绪十年(1884年),置喀什噶尔道,共辖有疏勒、莎车两个府和英吉沙尔直隶厅、蒲犁分防厅、和阗直隶州。民国年间改为喀什行政区,设行政长公署于疏附。民国32年(1943)改名新疆第三(喀什)行政区。还有第十(莎车)行政区。解放后建立了喀什专区和莎车专区。1956年撤销莎车专区,并入喀什专区,1971年1月,喀什专区改为喀什地区。
(北)大兴安岭地区,位于祖国的最北边陲,她东连绵延千里的小兴安岭,西依呼伦贝尔大草原,南达肥沃、富庶的松嫩平原,北与俄罗斯联邦隔江相望,境内山峦叠嶂,林莽苍苍,雄浑八万里的疆域,一片粗犷,被誉为我国“金鸡冠上的绿色宝石”。大兴安岭地区是全国最大的天然林区,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景观奇秀、民风淳朴。自1964年开发建设以来,累计为国家提供商品材1.26亿立方米,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大兴安岭地区是中国最北、纬度最高的边境地区,地理坐标北纬50°08′至53°34′东经121°11′至127°02′。大兴安岭地区疆域广阔,东西长410公里,南北宽386公里,行政区面积8.3万平方公里,境内最高海拔1528.7米,系呼中区伊勒呼里山主峰又称大白山。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无霜期80-110天,年平均气温-2.6℃,极端最低气温达到-52.3℃,素有“高寒禁区”之称。大兴安岭地区,东与小兴安岭毗邻,西以大兴安岭山脉为界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南濒广阔的松嫩平原,北以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与俄罗斯为邻。
1731年(雍正九年),布特哈总管总理大兴安岭各族八旗事务,隶属黑龙江将军。
1734年(雍正十二年),岭南划归呼伦城总管统辖。岭东南由墨尔根副都统管辖,岭北由瑗珲副都统管辖。
1743年(乾隆八年),岭西改由黑龙江将军所辖的呼伦贝尔副都统管辖。
1871年(同治十年),清廷将大兴安岭鄂伦春族人按住地分为五路编为佐。阿力河流域为阿力路佐领管辖,呼玛河流域为呼玛尔路佐领管辖,多布库尔河流域为多布库尔路佐领管辖。
1882年(光绪八年),由黑龙江将军兴安城总管管理鄂伦春五路。1883年(光绪九年),兴安城总管撤裁。鄂伦春阿力路、多布库尔路由黑龙江将军墨尔根副都统管辖,呼玛尔路由瑗珲副都统(亦称黑龙江副都统)管辖。
1884年(光绪十年),布特哈衙门改制为布特哈副都统,总领鄂伦春五路和索伦部。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清廷撤裁布特哈副都统,以嫩江为界分设东、西布特哈总管衙门。今大兴安岭地区为西布特哈总管衙门管辖。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岭南为黑龙江行省(简称黑龙江省)呼伦兵备道呼伦直隶厅管辖,岭北为瑗珲兵备道瑗珲直隶厅管辖。
1909年(宣统元年),今漠河县为珠尔干河总卡伦和漠河总卡伦管辖,今塔河县、呼玛县为呼玛尔总卡伦管辖。1912年(民国元年)
6月25日,岭北隶属民国政府黑龙江瑗珲兵备道(同年8月26日改为黑河道)瑗珲直隶厅。同年7月1日,呼玛尔总卡伦改制为呼玛设治局。岭南属少数民族上层叛乱分子的“伪呼伦贝尔地方自治政府”。1914年(民国三年),岭南隶属黑龙江省龙江道布西总管公署。同年1月11日,岭北呼玛设治局改制为呼玛县,漠河总卡伦改为漠河设治局,隶属黑河道。
1915年(民国四年),岭南改制为布西设治局管辖,隶属黑龙江省龙江道。
1917年(民国六年),岭北漠河设治局改制为漠河县,隶属于黑龙江省黑河道。 1920年(民国九年),岭南隶属于呼伦贝尔善后督办。
1925年(民国十四年),呼伦贝尔善后督办改制为呼伦贝尔道,辖岭南地区。
1929年(民国十八年),岭北呼玛县辟设欧浦县。呼玛县、漠河县、欧浦县隶属于黑龙江省黑河市政筹备处。岭南隶属于呼伦贝尔市政筹备处。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岭南为伪兴安分东省管辖,岭北三县为黑龙江省管辖。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岭南为新合并的伪兴安东省所辖的巴彦旗管辖,岭北三县为伪黑河省管辖。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岭南由新合并的兴安总省所辖的巴彦旗管辖。1945年11月,东北人民政府将原伪北安和伪黑河两省合并,设立黑龙江省。岭北三县由黑龙江省黑河地区行政办事处管辖,岭南由呼伦贝尔自治省(1946年3月,改为呼伦贝尔临时地方政府)巴彦旗管辖。
1946年3月,岭南由纳文慕仁盟巴彦旗管辖。8月12日,岭北三县由黑龙江省黑河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 1947年2月,
岭北三县隶属黑嫩省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3月,漠河县、欧浦县合并于呼玛县。9月呼玛隶于属于新黑龙江省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5月,兴安岭省撤销,内蒙古自治区成立,纳文慕仁盟隶属内蒙古自治区,岭南属纳文慕仁盟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与巴彦旗合并)管辖。1949年4月11日,岭南隶属于新成立的呼伦贝尔盟。9月,岭北呼玛县隶属于黑龙江省新改称的黑河专员公署。
1951年10月31日,岭南由呼伦贝尔盟新成立的鄂伦春族自治旗领导。1964年2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成立会战指挥部,开发建设大兴安岭东北坡。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行政区一部分,黑龙江省黑河专区呼玛县全部和嫩江县行政区一部分,划归会战区。初步规划在会战区内建设大杨树、松岭、呼中、新林、塔河、阿木尔、古莲、十八站、库伦斯、南瓮河、霍龙门11个林业公司。同年8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于大兴安岭会战区成立大兴安岭特区人民委员会(省辖市级),受会战指挥部和行政区所在省(自治区)双重领导,地方行政工作受黑龙江省政府领导。各林业公司设区政府,林场设乡(镇)政府。1965年1月,
林业部在大兴安岭会战区设立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与大兴安岭特区政府实行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 1966年4月20日,
黑河专区呼玛县“嫩漠公路”以北和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东南部划入大兴安岭特区的行政区。1967年11月26日,大兴安岭特区人民委员会改为大兴安岭特区“革命委员会”。1970年4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划归黑龙江省领导。大兴安岭特区改为大兴安岭地区。原属黑河地区的呼玛县和原属呼伦贝尔盟的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伦春族自治旗,全建制划归大兴安岭地区管辖。原属牙克石林管局管理的阿里河林业局、甘河林业局、吉文林业局和克一河林业局划归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领导。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隶属于黑龙江省林业总局。
1979年5月30日,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和鄂伦春族自治旗划归内蒙古自治区管辖。原属鄂伦春族自治旗的加格达奇区、松岭区仍由大兴安岭地区管辖,但原属地权不变。阿里河、甘河、吉文和克一河林业局划归牙克石林管局管辖。同年6月,大兴安岭林管局为林业部直接领导的企业。1980年9月4日,大兴安岭地区“革命委员会”改为大兴安岭行政公署,成为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1981年5月14日,古莲区改设漠河县,塔河区设塔河县。1982年3月6日,大兴安岭林管局企业管理体制(计划、财务)单独运作,仍直属林业部,与行政公署合署办公。1986年1月29日,国务院批准行署、林管局所在地加格达奇区为县级区建制。1991年,国务院确定大兴安岭林管局为全国首批55家企业集团之一。1996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大兴安岭林业集团成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