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与老爸观赏《铁血昆仑关》,我想看看杜聿明的成名之战。毕竟,作为击败日本“钢军”的抗战头号精锐,杜聿明的第5军其战斗力是力压其他王牌劲旅的。想想看,戴安澜200师、邱清泉新22师、郑洞国荣誉第1师,那可以后来邱清泉5军、廖耀湘新6军、郑洞国8军的基干力量。
不过,观看《铁血昆仑关》,不只是编剧水平太差,还是国军战斗能力太弱,我总是发现不了王牌铁军的傲气和霸气,反而只有邱清泉新22师稍微保持着机械化部队的风采。
首先,杜聿明第5军属于机械化部队,竟然投入山地作战,而不是“围点打援”,一方面围困昆仑关日军第12
旅团,另一方面在外围利用有利地形歼灭援军。邱清泉的“打援”战术,明明很符合机械化战争原则,却受到来自几乎所有人的反对,甚至杜聿明都不能理解——这究竟是美化还是丑化?200师、新22师,这些都是一等一的机械化部队,难道不知道用于山地作战严重违反军事条例?杜聿明、邱清泉、戴安澜,这些人可都是一流的战将!
其次,杜聿明第5军属于当时中国唯一一支机械化军,可是装备竟然很落后。也许编剧是要体现战争的残酷和胜利来之不易,可是这可是老蒋的血本啊,为数不多的坦克、装甲车,竟然不是引导步兵突击,而是胡乱冲锋,我看不到主力部队的威严。后人评价“昆仑关之战”,美其名曰“王牌对王牌”,可是我们却看不到战术安排的“教科书”效果。
再次,郑洞国荣誉第1师的老兵,竟然等同于新兵蛋子。在进攻日军困兽的昆仑关时,荣誉1师这支由伤病归队老兵组成的部队,竟然采取自杀式冲锋——爆破手在没有机枪手和掷弹手掩护下,用竹竿挑着炸药包扑向日军火力点。看看解放军的爆破方式,机枪手“封枪眼”(即向碉堡射击孔射击)、掷弹手“炸烟幕”(即掷弹手投掷手榴弹形成烟幕,掩护爆破手逐步推进)。如果有必要,就会将火炮“化整为零”分解扛到前沿阵地,然后组装起来形成直接火力。可是,我们看到的,确实悲壮而不是雄壮。
最后,我们看到的依旧是片面抗战。广西当地老百姓,不仅没有动员起来支援军队作战,反而因为民族问题多次限制军队行动。一支军队的战斗力,就应该在当地群众支持下得以发挥。“保家卫国”,这是绝好的抗战宣传,可是我们却看不到。军队士气的高涨,需要民众的爱戴,更需要战斗热情来刺激。日军的烧杀抢掠,就是战争动员最好的素材。
此外,第5军是王牌部队,所以它只能是关键时刻投入作战的精锐,而不应该承担一般任务。白崇禧和徐庭徭没有将“围点”的任务交给二流部队,而让一流部队的5军“山地攻坚”,实在让人怀疑这些人如何誉满天下。看看徐庭徭集团,有李延年2军、杜聿明5军这样的精锐,那是完全可以在有利地形进行铁甲合围的资本啊!我们看到的,只有血肉相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