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未能改变历史的十三个瞬间
1、(189年)是日,帝还宫,赦天下,改光熹为昭宁。失传国玺,馀玺皆得之。以丁原为执金吾。骑都尉鲍信自泰山募兵适至,说袁绍曰:“董卓拥强兵,将有异志,今不早图,必为所制;乃其新至疲劳,袭之,可禽也!”绍畏卓,不敢发。信乃引兵还泰山。
董卓西凉兵马初入京师不过区区三千将士,且已疲惫,而鲍超所募兵马已近万人,以袁绍“四世三公”的威望,出兵袭破董卓军易如反掌,可惜袁绍“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失去剪除董卓的良机。后来,董卓势力日益膨胀,终于危害汉室。倒是孙坚不畏董卓,可惜孙坚没有这样的社会威望。董卓躲过这一劫,汉朝只能陷入危局。
2、(191年)会董卓入关,绍还军延津,使外甥陈留高幹及馥所亲颍川辛评、荀谌、郭图等说(荀)谌……馥性恇怯,因然其计。馥长史耿武、别驾闵纯、治中李历闻而谏曰:“冀州带甲百万,谷支十年。袁绍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股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奈何欲以州与之!”馥曰:“吾袁氏故吏,且才不如本初,度德而让,古人所贵,诸君独何病焉!”先是,馥从事赵浮、程涣将强弩万张屯孟津,闻之,率兵驰还。时绍在朝歌清水,浮等从后来,船数百艘,众万馀人,整兵鼓,夜过绍营,绍甚恶之。浮等到,谓馥曰:“袁本初军无头粮,各已离散,虽有张杨、于扶罗新附,未肯为用,不足敌也。小从事等请以见兵拒之,旬日之间,必土崩瓦解。明将军但当开阁高枕,何忧何惧!”馥又不听,乃避位,出居中常侍赵忠故舍,遣子送印绶以让绍。
袁绍虽然无能,可是韩馥更无能。韩馥不听忠言,结果成就了袁绍的势力——冀州在韩馥之手默默无闻,一旦落入袁绍之手就成就了袁绍“河北雄主”地位。可以说,韩馥的无能,导致袁绍壮大,成为破坏汉朝一统的心腹大患。
3、(192年)允始与士孙瑞议,特下诏赦卓部曲,既而疑曰:“部曲从其主耳。今若名之恶逆而赦之,恐适使深自疑,非所以安之也。”乃止。又议悉罢其军,或说允曰:“凉州人素惮袁氏而畏关东,今若一旦解兵开关,必人人自危。可以皇甫义真为将军,就领其众,因使留陕以安抚之。”允曰:“不然。关东举义兵者,皆吾徒也。今若距险屯陕,虽安凉州,而疑关东之心,不可也。”
王允诛杀董卓,可以说汉室江山获得生机,那就是“首恶必办,胁从不问,立功受赏”,安抚西凉人心,王允可以再造汉朝兴盛。可惜,王允不懂得“为渊驱鱼”的后果,结果虽然身死报君王,却陷汉室数百年基业于万劫不复之地。可以说,王允诛灭董卓之功,不足以赎其酿成长安之乱之罪万一。
4、(198年)陈宫曰:“曹操远来,势不能久。将军若以步骑出屯于外,宫将馀众闭守于内。若向将军,宫引兵而攻其背;若但攻城,则将军救于外。不过旬月,操军食尽,击之,可破也。”布然之,欲使宫与高顺守城,自将骑断操粮道。布妻谓布曰:“宫、顺素不和,将军一出,宫、顺必不同心共城守也,如有蹉跌,将军当于何自立乎?且曹氏待公台如赤子,独舍而归我。今将军厚公台不过曹氏,而欲委全城,捐妻子,孤军远出,若一旦有变,妾岂得复为将军妻哉!”布乃止。
吕布、孙策、马超都是三国时代一流猛将,结果孙策“一则张昭,再则张昭”,视张昭为管仲,开创了江东基业;马超无谋士可用,结果落得满门诛灭只身逃奔刘备;吕布有一谋士陈宫,可惜吕布如同项羽对待范增,关键之时并不信任,只能在白门楼殒命。如果吕布对陈宫言听计从,即使吕布不足以成就帝业,但是象孙策一样割据一方,并非难事。曹操后勤补给的“阿喀琉斯之踵”,虽然为众人所知,可惜如人能破。
5、(200年)冀州别驾田丰说袁绍曰:“曹操与刘备连兵,未可卒解。公举军而袭其后,可一往而定。”绍辞以子疾,未得行。丰举杖击地曰:“嗟乎!遭难遇之时,而以婴儿病失其会,惜哉,事去矣!”
李宗吾认为,古之成就大事的任务,须又厚又黑,即脸皮要厚(能忍)心肠要黑(无情),所以“妇人之仁”的项羽、袁绍之流总是与最终的胜利有缘无份。袁绍的优柔寡断和儿女情长,使其失去了争夺天下的霸气,也是其最终满门遭殃——一旦走上政治舞台,任何优柔与多情,都是致命的缺陷。胜利女神把神剑送到了袁绍手边,他却拒绝接受,最终为曹操抢得。
6、(200年)许攸曰:“曹操兵少而悉师拒我,许下馀守,势必空弱。若分遣轻军,星行掩袭,许可拔也。许拔,则奉迎天子以讨操,操成禽矣。如其未溃,可令首尾奔命,破之必也。”绍不从,曰:“吾要当先取操。”
袁绍兵精粮足,谋士尽力,可惜一次又一次的机会摆在袁绍面前,袁绍却从不珍惜,可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于是,袁绍失去了最后一次置曹操于死地的良机,结果身死族灭,为天下笑,看来“天不灭曹”。
7、(208年)刘琮将王威说琮曰:“曹操闻将军既降,刘备已走,必懈弛无备,轻先单进。若给威奇兵数千,徼之于险,操可获也。获操,即威震四海,非徒保守今日而已。”琮不纳。
王威之策可以说“出其不意,掩其无备”置曹操于死地的可能性在九成以上,可惜刘琮没有这样的志气——那样就不是纨绔子弟刘琮了,也许孙策孙权兄弟才有这样的勇气。于是,曹操顺利夺取荆州。
8、(213年)益州从事广汉郑度闻刘备举兵,谓刘璋曰:“左将军悬军袭我,兵不满万,士众未附,军无辎重,野谷是资。其计莫若尽驱巴西、梓潼民内、涪水以西,其仓廪野谷,一皆烧除,高垒深沟,静以待之。彼至,请战勿许。久无所资,不过百日,必将自走,走而击之,此必禽耳。”刘备闻而恶之,以问法正。正曰:“璋终不能用,无忧也。”璋果谓其群下曰:“吾闻拒敌以安民,未闻动民以避敌也。”不用度计。
郑度“坚壁清野”之策,对于刘备而言无疑是灭顶之灾,可惜刘焉之子如同刘表之子,猪豚而已,刘备也许“苍天保佑”,躲过这一劫,也就成就了蜀汉帝业。
9、(215年)丞相主簿司马懿言于操曰:“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此机不可失也。今克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可失时也。”操曰:“人苦无足,既得陇,复望蜀邪!”刘晔曰:“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恃也。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以公之神明,因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若小缓之,诸葛亮明于治国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今不取,必为后忧。”操不从。
司马懿、刘晔之言,可以终结刘备的益州基业,可惜曹操不以为然——曹操习惯事必躬亲,对于诸将不敢放手,所以李世民认为其没有人君之才。如果司马氏或孙权当政,则会命夏侯惇为将,夏侯渊副之,以张颌、徐晃为先锋,司马懿襄助军事,从而破解“三分天下”时局。曹操一次不听郭嘉之言放刘备离开许都,另一次不听贾诩之言促成刘备、孙权联手,再一次不听司马懿之言坐视刘备巩固西川,对于刘备曹操一错再错,究竟是刘备运气太好还是曹操遇到刘备就运气糟糕?
10、(221年)八月,孙权遣使称臣,卑辞奉章,并送于禁等还。朝臣皆贺,刘晔独曰:“权无故求降,必内有急。权前袭杀关羽,刘备必大兴师伐之。外有强寇,众心不安,又恐中国往乘其衅,故委地求降,一以却中国之兵,二假中国之援,以强其众而疑敌人耳。天下三分,中国十有其八。吴、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国之利也。今还自相攻,天亡之也,宜大兴师,径渡江袭之。蜀攻其外,我袭其内,吴之亡不出旬月矣。吴亡则蜀孤,若割吴之半以与蜀,蜀固不能久存,况蜀得其外,我得其内乎!”帝曰:“人称臣降而伐之,疑天下欲来者心,不若且受吴降而袭蜀之后也。”对曰:“蜀远吴近,又闻中国伐之,便还军,不能止也。今备已怒,兴兵击吴,闻我伐吴,知吴必亡,将喜而进与我争割吴地,必不改计抑怒救吴也。”帝不听,遂受吴降。
孙刘联合则曹军败(赤壁之战),孙曹联合则刘军败(荆州之战),倘若曹刘联合,则孙军必败——可惜曹丕拘泥于孙权的“称臣降”而坐失一统天下的机遇。天下三分,东吴请降,兴兵伐吴则可“掩其不备”。一旦东吴灭亡,蜀汉岂能自保?至于“天下欲来者”,如果是赤壁之战之前,曹氏可以有这些顾虑,而在“三足鼎立”形势下,所谓“欲来者”也只有吴蜀两家,曹操英雄无比,生一子曹丕何如此迂腐?
11、(249年)范至,劝爽兄弟以天子诣许昌,发四方兵以自辅。爽疑未决,范谓羲曰:“此事昭然,卿用读书何为邪!于今日卿等门户,求贫贱复可得乎!且匹夫质一人,尚欲望活;卿与天子相随,令于天下,谁敢不应也!”俱不言。范又谓羲曰:“卿别营近在阙南,洛阳典农治在城外,呼召如意。今诣许昌,不过中宿,许昌别库,足相被假;所忧当在谷食,而大司农印章在我身。”羲兄弟默然不从,自甲夜至五鼓,爽乃投刀于地曰:“我亦不失作富家翁!”范哭曰:“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犭屯犊耳!何图今日坐汝等族灭也!”
恒范逃离洛阳,司马懿大惊“智囊去矣”,蒋济确认为必不为曹爽所用——司马懿的雄猜狠毒曹爽并非不知,在对付孟达、公孙渊暴露无遗,政治斗争向来是你死我活,所以曹爽除非不生在侯王之家,否则就必须慎之杀伐。天子在手,大军在侧,一位二流的政治家都敢于“挟天子以令诸侯”,召集大军“平定叛乱”,可惜曹真之子连二流政治家都不济。曹操死后,似乎好运气都在司马懿身上,一旦曹爽敢于“拼死一搏”,那么司马懿灭族不远矣。政治人物的妇人之仁,看来实在是死穴,曹家气数已尽。
12、(254年)帝以李丰之死,意殊不平。安东将军司马昭镇许昌,诏召之使击姜维。九月,昭领兵入见,帝幸平乐观以临军过。左右劝帝因昭辞,杀之,勒兵以退大将军;已书诏于前,帝惧,不敢发。
少帝毕竟不是英雄人物——如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政治斗争本来就有巨大的风险,倘若少帝敢于诛杀司马昭,勒兵以退司马师,则曹魏可以延续若干年。当然,历史不能假设,司马氏躲过这一劫,离帝业不远了。
13、(263年)诸葛瞻督诸军拒艾,至涪,停住不进。尚书郎黄崇,权之子也,屡劝瞻宜速行据险,无令敌得入平地,瞻犹豫未纳;崇再三言之,至于流涕,瞻不能从。
邓艾“千里会战”利在速决,如同当年诸葛亮征讨司马懿。一旦诸葛瞻凭险坚守,则后援不继的邓艾大军必做鸟兽散,可惜诸葛亮一生谨慎,教出的儿子完全是懦夫,能及司马懿儿子万一否?黄权早年谏阻刘备亲征东吴失败,结果白帝托孤;黄权儿子谏阻诸葛亮儿子观望,结果成都陷落。看来,蜀汉不是没有人才,而是没有识人的人才。一旦邓艾军乏食败于成都,钟会大军阻于剑阁,则司马昭伐蜀终成画饼。可惜,诸葛亮教子无方,蜀汉用人无术,成就邓艾一世功名——气运乎?时局乎?当然,伐蜀成功,天下一统又近了一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