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天才将领?屋大维说,面对天才名将时,要尽量避免与其进行主力决战。无论是罗马人面对汉尼拔,还是汉军面对项羽,甚至魏军面对诸葛亮,以及反法联军面对拿破仑,基本都是一方面“坚守不出”,另一方面伺机反扑,从而逐渐消耗对手。
面对汉尼拔的大军,罗马军队屡战屡败,所有敢于同汉尼拔决战罗马将领,基本都被汉尼拔消灭。所以,罗马人即使不喜欢费边的“拖延战术”,但是在坎尼歼灭战的巨大失败后,只能重新接受费边的理论,即坚决避免与汉尼拔进行野战,而是构建森严壁垒逐步压缩汉尼拔大军的活动空间,并出动小分队破坏汉尼拔大军的补给线、消灭汉尼拔的掉队官兵。由于汉尼拔是远离本土作战,所以他必须分兵占领要地。于是,一方面汉尼拔的分兵使其军队战斗力削弱,另一方面只要汉尼拔不在场,他的驻军就会成为罗马大军的猎物。在这种消耗面前,汉尼拔获胜的战役规模越来越小,战役次数越来越少。虽然汉尼拔在意大利半岛一直在打胜仗,但是他赢得战争的希望越来越渺茫。
在遏制住汉尼拔咄咄逼人的攻势后,罗马开始调集野战军团进攻汉尼拔的补给基地西班牙,得手后又出兵迦太基本土,迫使汉尼拔回防(围魏救赵,攻其必救),最终以逸待劳击败汉尼拔。罗马这种一攻一守战略,深谙兵法之妙。
在中国,汉军面对项羽的优势兵力,一方面刘邦坚守成皋、荥阳一线,拖住项羽大军,避免主力决战;另一方面则是韩信大军北上逐一占领赵、燕、齐。可以说,刘邦在扮演费边的角色,韩信则在扮演西庇阿的角色。如果没有刘邦的把项羽“拖”在成皋、荥阳,韩信军团能否统一北方实在难以预料。
魏军针对诸葛亮大军,基本上每次主动出击都吃败仗,后来司马懿干脆“坚守不出”,避免与诸葛亮大军主力决战,最后诸葛亮被“拖”死在五丈原。不过,魏军如果一方面让司马懿拖住诸葛亮大军,另一方面派曹真大军直扑成都,也许蜀国在诸葛亮时期就面临绝境。后来,司马昭一方面命令邓艾大军拖住姜维军团于沓中,另一方面命令钟会军团直取剑南,也是该战略的翻版。姜维及时回防剑阁,使魏军原计划落空,才有钟会大军拖住姜维军团于剑阁,邓艾精兵奔袭成都,这依旧是“一攻一守”战略的再版。
反法联军面对拿破仑几乎没有胜仗记录——当拿破仑大军进攻俄国时,俄军总司令库图佐夫坚决避免主力决战,躲开拿破仑大军多次围歼,顺利保存了实力。待到拿破仑大军在莫斯科的冬天被迫撤走时,库图佐夫才出动雪藏已久的大军跟踪追击,最终毁灭了拿破仑大军。可以说,拿破仑真正的失败是冒险进攻俄国,而不是滑铁卢——毕竟拿破仑军队的精锐都葬身于那场“拖延战略”的消耗。
当日本军队进攻中国时,也是远离本土作战,如同汉尼拔进军罗马本土。所以,中国军队需要坚决避免与日军主力决战,所以“22次会战”严格意义上很多是不必要的——由于日军远离本土作战,所以其最脆弱的是补给线,因此中国军队袭击其补给部队才是对其最大的杀伤(平型关伏击战就是针对补给部队)。同时,日军必须控制大量的战略要地,并争取中国的“同盟者”(伪军)帮助,因此国民党军最佳战略应该是一方面坚决避免与日军主力决战(速决战是错误的),另一方面需要出动小分队不断袭击日军补给线(破袭战、伏击战是有效的),并严厉处罚投靠日本的伪军(如同罗马严厉处罚投靠汉尼拔的罗马“同盟者”)。这样,由于日军一方面不能消灭中国军队主力(使中国军队有能力持久抗战),另一方面日军占领区须保持大量守备部队(这是中国军队的猎物),同时伪军受到打击后会要求日军救援(救援会被中国军队调动,不救援会失去伪军的帮助),不出数年日军的人员、物资消耗就会难以为继,逐步失去攻击能力。
当然,中国军队要击败日本军队,就必须最终向日本本土远征,这在缺少远洋作战能力的中国军队面前是不可能的。所以,从根本上讲,中国军队可以迫使日本“流尽最后一滴血”,但是一旦日军退守中国沿海地区,则中国军队会无能为力——也许中国最终赢得战争胜利,需要美苏等国的支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