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我在学校多媒体教室主讲了《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教研室美其名曰“新课改示范课”,所以全市上百名高中历史教师纷纷赶到,“学习研究”我的公开课。
岳飞说的好,“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讲课也是如此,先备课再上课,毫无新意。而“大萧条”和“罗斯福新政”,也是老生常谈的内容。要想让众人耳目一新谈何容易?所以,有同事取笑我说,“新课改示范课讲得大家都不懂就算成功了”。看来,我得另辟蹊径。
面对两个班的高中学生和一百多名远道而来的历史教师、学校各处室负责的人、学校同事,要想讲好这一课,我只好使出看家本领了,那便是从哲学上寻找出路。
我整个课程的基调是“危机反应理论”,即“一切危机都是转机,危机既是危险又是机会”。传统的亚当斯密理论“市场主义”理论对1929-1933年的大危机无能为力,于是新的凯恩斯理论“干预主义”也就应运而生。如果说罗斯福新政是对大危机在实践上的反应,那么凯恩斯理论这是在理论上的总结。“理论创新”、“实践与理论相互作用”在这里正好可以全面利用。
如果说亚当斯密古典主义是肯定,凯恩斯主义是否定,1973年大危机后出现的“新古典主义”则是否定之否定。说罗斯福新政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危机,是因为他是从大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消费与供给的矛盾)入手,而不是从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入手。
通过这次公开课,我想大家展示的是理论的重要性,教师与教授的区别,在于用通俗易懂的的语言解释深奥的知识,而不是用谁都不懂的理论解释谁都懂的事情。
我其实完全可以当一位好的高中教师,可惜我志不在此。毕竟,我还是希望发挥我的语言优势、思维优势,在人世间有所作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