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晚上好!人言,“人生有三乐,王天下者不与存焉”,第一件即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大学毕业后,我即来到A之滨的B中学,虽未入名师之列,却也有诸多感悟,姑且作为教学心得与体会,同大家分享。
在这“群贤毕至、少长咸聚”的B中学,我把自己定位为“老师的学生,学生的老师”,定向为“教学相长,研修晖映”,定法为“主持课堂,点评教学”。作为青年教师尤其是人文学科的教师,我们的教学有更多的特性,那就是知识与趣味并举,思维共素养同重。
“老师的学生,学生的老师”,这曾是我初到B中学时的心得。在一个历经多年风雨的常青藤学校,B中学的优势不在于她的人性化管理,不在于她的规范化教学,也不在于她的专家化师资,而在于她的家庭化团队精神。在这里,所有的教师尤其是中老年教师,都成为我们的知识源泉和前进方向;在这里,所有的学生包括其他班的学生,都成为我们的工作动力和心理慰藉。虽然在知识上也许我们有各自的优势,但在教学经验上,我们只迈出了人生的一小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教学本身就意味着为了教育终生的学习。家庭化团队精神,融进来的是来自五湖四海的精华力量。我们走进的不只是一个普通的中学,更是继续学习的乐园。
“教学相长,研修晖映”,这是我从C师范大学来A中学的感悟。教育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荣的事业”,不在于它的社会认同,而在于它的育人壮举。人言,“父母使人区别于动物,教师则使人区别于他人”,我们培养的不单是知识的接受者,更是知识的创造者。于是,师生相互学习、共同发现真理,便成为一位优秀教师的生存方式。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学生对整个未知世界充满了好奇,对已知世界遍布着怀疑。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已不能满足他们的知识需求和人文需要,于是我们必须把他们视为需要引导的研究者。研究性学习,不再是教师的专利,反而成为中学教学的必备内容。我不时给学生开一些人物讨论课、文学欣赏课、难点辩论课,让学生在自由活泼的环境中,纵情呼吸人文气息。
“主持课堂,点评教学”,这是我在B中学最高的体会。在一所D学校,最大的特点是学生的个人素质差异较大,固然有不少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但更多的学生有着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人文知识掌握较多,对传统教学模式比较挑剔。我把传统教学与新式教学相结合,寓知识性于趣味性,融交流式入教授式,让学生在非原则性知识点上各抒己见,把教学的课堂变成讨论的会场,把教师的讲台化做辩难的论坛。让学生查找资料、交锋论点、整理笔记、得出结论,教师只是在旁边做点睛之笔。在这里,如其说教师是明灯,不如说教师是地图,让学生在快乐中发现知识的宝藏。
在教学方面,我们不敢自负,不甘自卑,不能自恃,不可自大。时光永逝,岁月常新,在有限的教学历程中,我有幸遇上了好的老师、好的同事、好的学生,他们共同教会我怎样从一名普通的学生成长为成熟的教师。今天,我们相会在这里,说说教学体会,谈谈学习感悟,聊聊习惯话题,我感谢学校给我这个机会,来与大家分享和交流。我愿继续努力,向在座诸君学习,袭老年之经验,取中年之成熟,得青年之锐气,精益求精,搞好教学,与学生一同成长,与E学校一起进步,用我们的热泪、汗水和辛劳,迎来B中学更加美好的明天!
谢谢大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