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家纪事(13)通婚圈变奏

(2021-05-19 21:08:04)
标签:

文化

家乡

杂谈

回家纪事(13)通婚圈变奏

下午3点左右,我来到了前光村五姐家,外甥的结婚仪式明天就要举行,准备工作已进入倒计时。由于一切活动都由同村里的老乡亲们帮忙应酬,也用不着我干什么。我的到来只是感受喜庆氛围,增添人气,也不需要做什么。所以,我只是在院子里转悠,大街上溜达,遇到熟人交流畅谈而已。当然,如今农村娶亲真的好麻烦,好浪费,我这个当舅的是没有发言权,也无能为力。

如今,农村婚姻习俗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当下里,幸福的婚恋带给家庭欢笑,孩子、家长心花怒放,整个家庭沉浸在欢乐之中,大家忙碌着、快乐着。看着乡亲们来来往往,不停的忙活着,我不由得想起了石海坡历史上魏姓与郭姓不结亲的说法,而要细说起这些历史传统的习俗,却又是由来已久、意味深长。

那是发生在明朝永乐年间,大批山西省洪洞县移民到家乡一带前夕的故事。原山西省洪洞县魏家村,魏姓为村里第一大户,其中魏氏一枝上共有堂叔伯兄弟十多个,算是一个老爷爷的曾孙子们。爷爷辈弟兄两人、父亲辈叔伯四人,到了他们这一辈各家都是三个弟兄。岁月悠悠,年轮增长,父辈四个院里的老大都是先成家立业。但只是老四院里的长子从小跟着姑母家长大成家的,他是因姑母开始不生育,去了后姑母才生育了两个小弟弟。于是,他就随了姑父的郭姓。在那次历史上大移民中,他们都成为了迁往家乡一带的被移民户。特别是四个父辈家各有一个长子之家,被指定为迁居家乡石海坡。因都是同一辈字,按照年龄大小分别被排成老大、老二、老三、老四(姓郭),来到石海坡定居生活,各自独立,另立祖坟,生养繁衍。也就成为了后来石海坡村里的大老坟、二老坟、小老坟、郭家坟。这样说来,魏、郭两姓虽说应是老表亲,实际上也是没有出五服的堂叔伯弟兄,是一个血缘系统,也就有了魏、郭两姓不结婚的习俗。而这种习俗无不有着一定的科学道理,它提醒着村里人们婚姻讲究科学,杜绝近亲结婚,提倡健康婚恋观,确保人口质量。

当然,这早已成为家乡的“老黄历”被人遗忘,新中国成立后,在村里只要出了五服,没有了直系关系,就可自由恋爱、随便结婚了。记得小时候,村里同一姓氏家族通婚的现象也很少有。但封建落后的婚恋思想由来已久,流毒影响深刻,侵蚀着人们的家庭幸福,特别是在那个贫穷落后的年代里,村里还曾出现过少量的“换亲”“转亲”的现象。这种丑陋、不健康的婚俗观,虽延续了家庭根脉,而给每个当事家庭和个人带来无限痛苦,也给我们留下深深哀伤和思考。

其实,在我的家乡石海坡,农村婚俗以及通婚圈也在不断变化着。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一些现象也在改变着。想当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家乡“同村恋”现象普遍存在。一些青年男女在媒人撮合或自由恋爱下婚嫁不出村,相互结合,适龄青年也都能成家立业,有个如愿结果。而如今,我们的孩子这代年轻人,思想观念都改变了,上不起、上不上高中就外出打工,他们在打工中寻找自己的婚嫁对象,天南海北有缘相会,四海为家说得来就成,不再只是一个村里孩子共同走进婚姻殿堂的现象,也村里多了不少“光棍”,使得不少家庭增添新的烦恼和忧愁。

当然,我们那个时候,农村通婚圈狭窄令人担忧,利少弊多。“郭家女嫁魏家郎、崔家郎娶魏家女、崔家女嫁郭家汉”,其实,出现“同村恋”主要由以下几种原因所致,一是父母“防老”思想的束缚,二是留恋故土的困扰,三是结交机会的局限,四是封建宗族思想影响,五是媒妁之言的苦果。这种婚恋现象,导致了变相的近亲结婚、严重影响着人口质量,还加剧了农村错综复杂的裙带关系网,使宗族势力增强,不利和谐社会建设发展。

新时代新景象,在乡村振兴的大时代背景下,家乡一切都在发生着根本变化。思想解放,观念更新,但愿家乡父老每个家庭都是幸福满满,如意百顺;但愿家乡每个适龄青年定会找到心仪伴侣,白头偕老,幸福永远。

20215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