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学校的守望者

标签:
家乡文化杂谈 |
3月10日下午,在即将离开家乡之时,我缓步走进了村北石海坡小学的院落,静谧安详,凡常恬淡。多么熟悉的名字,多么神圣的地方,我的家乡学校,传播知识、弘扬文化的殿堂,我有着太多的往事追忆。
42年前,一个农家子弟、苦命孩子,就是在这片莽莽大平原的一个平常而非凡的(武邑、阜城)两县交界处的(石海坡)村庄里,迎着风雨天,踏着泥泞路,背起行囊,迈开双脚,走过索泸(老盐)河上的小木桥,到公社(乡政府)所在地的(韩庄)镇上,后来又到(武邑)县城中学,读书求学,奢求改变命运。他刻苦勤奋,负重前行,最后实现了“鲤鱼跳龙门”。转眼间,四十多年云烟悄然而逝,岁月的沧桑,令人不忍回视。当年那个农家子弟如今虽没衣锦还乡,但却默默感恩回报着生养他的家乡。这个人就是郭大雨,也就是当下的郭俊禹。我是从“石海坡小学”起航出发,开启了文化人生的旅程。魏桂升、魏金香、魏淑君、崔兰水、魏庆才、贾俊英、崔战义、李灵侠、张同元、魏宝义、贾占林……都曾是我最直接的启蒙老师。知识改变命运,文化增添力量,奋斗成就辉煌。我或许是幸运儿。
此时,我想起了梁鸿先生《中国在梁庄》一书中的那段话:村庄,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民族的子宫,它的温暖,它的营养度,它的整体机能的健康,决定着一个孩子将来身体的健康度、情感的丰富度与智慧的高度。我赶上了一个改革开放的好时代,我遇到了一批助我奋进的大好人。知识改变命运,文化增添力量。
我在我的《石海坡村教育发展略记》文章中曾写到:“如今,石海坡完全学校,已是破落的校园,杂草丛生,空旷寂静。贾俊影(女)、张宝娣(女)2名女教师守护着10多名1—2年级的学生,她们或许是石海坡小学里的最后教师了。泱泱石海坡教育,有着辉煌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变革发展,也在日渐萧落!”我无能为力,无言叹息。
此时,我走进了这个冷落的校园,也走进了空旷的教室,我第一次见到了我文中提到的那两位老师——贾俊影、张宝娣,见到了她们教育着的那些可爱孩子们。亲切交谈,无限感慨。师范春晖,云卷云舒。春风沐人、夏雨浴人,她们是家乡小学教育的最后守望者。或许不久的将来,“石海坡小学”真的就会不复存在,但它的名字却深深印记在我的心中。因为这里是我认识世界、掌握知识、学习文化的第一母校。沧海桑田、世事多变,岁月轮回、风雨兼程。石海坡教育发展的历史,正是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巨变的历史,也是中国教育深刻变革的发展缩影,值得我们铭记。
“石海坡小学”,家乡的文脉,我青春的驿站,我人生的转折点,我步入社会的阶梯,我永远难以忘怀的精神皈依的所在。
2021年3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