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看运河(2)甲马营
标签:
文化感受杂谈 |
我在这河堤岸上不停前行着,不大功夫,“小街子”村标志牌出现在眼前。于是,我顺着牌子东侧的一条不起眼的硬化小油面路,进入河堤里,一直向东延伸走去,大约300米就来到了主河道处。这里就是著名的甲马营浮桥。这里也是我重点观察考研的地方。因为浮桥那端就是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甲马营村。一桥连两省,沟通两岸人。
甲马营村,千年古村,也是这大运河上著名的码头、商埠、集镇。今为武城县甲马营镇政府所在地,位于县城西9公里处。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始设东阳县,县城在今甲马营村北1.5公里处。近年考古发现,其遗址位于运河河道下面4米左右。王莽篡朝后东阳县被废,隋开皇六年复设,开皇十八年撤东阳县置漳南县,县治改设今故城县故城镇。东阳县治在甲马营约240年之久。
相传,当年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后,征战途中曾路过此地,并在此下马巡营,回朝后便奉此为“下马营”,后演变成“甲马营”,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甲马营古村宅高街低,土木房屋,是典型的沿河民居。其布局多为同姓同族集居一处,村北多为周姓,村南高阜处居住者多为董姓,俗称南新庄。
农历逢一逢六是甲马营大集,历史久远。自有甲马营以来,历朝历代在此设乡建镇,管辖着运河两岸几十个村庄。
明清两朝,甲马营为运河重镇和军事重地,官府在此设有3个衙门:巡检司、漕运所、水驿。巡检司是一级军事机构,先属德州卫,后属临清卫。
老武城至甲马营,沿运河两岸建有墩台,有驻军轮守,缉捕盗贼,催赶漕船。巡检司和墩台制度一直延续到民国之初。
1972年大运河扩大治理,裁弯直堤,甲马营村搬迁至老村南1公里处的现在位置,原村皆毁于这河道里。
其实,堤岸西边的故城县小街子村,历史上只是甲马营村里的一条小街道,也是随着历史上大运河的不断截弯整治、堤防修理而人为分割成了两个村庄。1964年11月,调整地方行政区划,将原武城县甲马营公社大运河以西的14个村庄划归故城县,小街子成为了故城县的一个村庄,并于1972年大运河扩大治理时从河堤里外迁西移出去(当时,故城县还有辛堤、曹口、蒙古庄、头屯,共5个村搬迁移出)。河东河西本为一家人,如今两岸往来走动全靠这渡船浮桥了。
2019年7月23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