滏阳河文化之旅(2)

标签:
文化感受情感 |
难忘的南顾城木桥
滏阳河蜿蜒413公里,因其流经滏阳城(今磁县)而得名。它发源于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和村镇,至献县枢纽与滹沱河相汇,地处子牙河流域南部,东与黑龙港流域相邻。西起太行山,南临漳卫河,北界滹沱河,流经河北省4个设区市、19个县市区。
滏阳河从上游的邢台市新河县流入衡水市冀州区,开始了在衡水大地上的漫流。邢台的新河县和衡水的冀州区唇齿相依、交叉接壤,滏阳河沿两地交界流过,第一次进入衡水冀州是在西王庄镇(原柏芽乡)的耿家庄,流过耿家庄、高庄地界,又流出冀州地界,进入新河,经过数公里的流程,又第二次从码头李镇南顾城进入冀州地界,流经码头李镇、门家庄乡、小寨乡、官道里镇的数十村庄进入桃城区的河沿镇,在我衡水大地南北纵贯流经135.7公里后进入沧州市献县境地。特别是在衡水市区、武强县城都留下曲折蜿蜒的魅力倩影。
我之所以选择在南顾城进行开启仪式,是因为上游耿家庄那段河流离我们太偏远(将来有机会督导巡视公路安新线时,公私兼顾顺便查看一下就是了,如下单独开车去一趟真的不容易),而南顾城有着太多的东西需要我快点来了解。这里原是历史上的一个国都(昌成县)所在地,这里的滏阳河上有着衡水现存的唯一一座木桥,这也是我冒着严寒,费尽周折急切想来到这里的目的。但我来到这里,踏上滏阳河堤岸时,却大失所望了,木桥已于2017年春天里倒塌拆掉,在这原处修建出了一座钢筋混凝土桥。真的是莫大遗憾啊!没有亲眼目睹过历经沧桑的南顾城木桥。衡水大地上再也见不到木结构的桥梁了,来到这里,也只有追忆南顾城木桥留在我们心中的美好记忆了。
我漫步在木桥遗址上修建成的钢筋混凝土桥上,真的感慨万千。历史的岁月烟消云散,兴盛繁忙的河流渡口、畅通的木桥,早已没有了往日的风采。仅有的只是河道两旁桥台上的那块石、青砖、尘土依稀还向过往的人们诉说着逝去的岁月沧桑。据历史记载,南顾城原名昌城,始建于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战国策》载:“赵孝成王十年(公元前256年),燕攻昌城,拔之。”说的就是这里。西汉初,在此置昌城县,后汉改为阜城县,晋朝并入信都,此后该县更为故城,后以谐音沿革为顾城,演变为村庄。1946年,分为2个村,在南的为南顾城,在北的为北顾城。而滏阳河上的南顾城木桥更是有着太多的故事了。当年,方圆几百里,一提起“南顾城”没有不知道的,为什么?就是因为河上有座木桥啊!
其实,说到南顾城木桥,如今没有人说得清楚是从哪个年代、哪个时候、哪个人负责修建起来的,只是知道很早以前这里就有了一座木桥,修了毁,毁了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木桥的修建,是村里的望族大户捐款捐料,村民义务出工建成的。听村里的老人们说,上世纪很长时间里,滏阳河上桥梁很少,冀州境内就连码头李、范庄等都没有过往的木桥,只有南顾城的这座木桥四季通行。南顾城木桥,作为唯一的陆路交通要塞,天天车水马龙。那时候,在南顾城村西,滏阳河两侧有许多码头,煤炭、石料、粮油、木材,还有土特产山货等。有桥,这里就是水路与陆路连接点。客商多,村里渐渐有个不小的集市,开饭馆的,开旅馆的,卖土特产杂货的,好不热闹呢。南顾城村也迎来了历史上农商两旺的经济繁荣时期。
清末民国初期,山东、河南一带兴起武装团伙闹起红枪会运动,他们打家劫舍,抢掠百姓,骚扰地方治安,势力不断壮大,把冀南大片农村占据。占领新河县城后,红枪会内部分化,已属强弩之末。当时,他们想抢下南顾城木桥,向辛集、深县扩张发展。南顾城村民奋起反抗,结果在桥头和村庄里,红缨枪、大刀片掺杂土枪火铣,双方激战一昼夜。这一仗,南顾城人人自卫,红枪会道徒伤亡过百,败逃回新河县城。之后,为了防止红枪会报复杀人烧桥,村民在桥头架起土枪大抬杠,安排瞭望哨,组织站岗巡逻,昼夜守护,直到红枪会后来被正规军缴械收编改造,撤离新河县城。
可叹十年过后,好好一座木桥,躲过了红枪会这一劫,却没有躲过国民党政府军的腐败无能。日本鬼子来了,国民党撤退前,为了阻挡日寇追赶进犯,他们一把火点燃了木桥,也烧断了滏阳河两岸的来往通道。大桥烧了一天一夜,全村百姓气愤悲痛。熊熊烈火点燃了人们的抗日激情,南顾城村三十多人走出家园,参加了各种抗日武装,投身到兴旺民族事业中。
此后,南顾城再也没有力量修建一座那样好的木桥了。交通优势没有了,客商稀落,店铺关门,集市萎缩,往日火爆的商贸运输业也就渐消渐灭,南顾城村也失去了昔日的繁荣兴旺景象。
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帮助下,这里又搭建起了一座木桥,但在1956年的夏季洪水中被冲毁。第二年,政府又投资重新建起木桥,毕竟财力有限,用料杂乱,桥体单薄,桥身承重能力不足,于1963年被洪水整桥拔起付之东流。洪水过后,南顾城村民在党的领导下,又开始了重建木桥的伟大工程。历经一年多,在原旧桥址处建成了一座新式木桥。
整个木桥,7排桩共8孔,河中心最大跨度9米。过水梁圆木接头无缝隙排列,梁上密铺10厘米厚木板。木板上面是碎砖泥土铺设。河床中心到桥面高12米。木结构桥体长54米,全桥长110米,桥面宽5米,木栏杆高95厘米76孔。两头桥台为方石、条石、青砖白灰砌成的燕尾墙,南燕尾墙长22米、宽30米,接桥面处两端各比桥面宽约2米;北燕尾墙已拆。当年1500方的台背填土全部都是乡亲们义务劳动,用筐背上去的。
从此,这座木桥巍然屹立在滏阳河上50多个春秋,成为了南顾城及周边村民通过滏阳河的主要通道,为方便群众生活和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岁月悠悠,风雨兼程。南顾城木桥在时代的发展中迅速疲惫衰老,村里的百姓再也不忍心让它承受太多的负重与重压。于是,1989年,就在木桥的上游附近,建成了一座钢筋混凝土桥梁,原有木桥断交停用,只是依然挺立在河道上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到了2017年春天也被水利部门拆掉,在原址建起了新的水泥混凝土桥梁。
2018年1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