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因为周云蓬这本书,我们发现了许多更奇妙的旅行方式

(2019-05-15 08:11:55)
标签:

杂谈

这行走的耳朵,走出了鲜活不样板的路,是彩色的耳朵、乐观的耳朵、犀利的耳朵、洞察的耳朵......是会走路会唱歌、会爱会给、又悲又闵、一双看得见的耳朵。盲者不盲,眼不“见”并非不“见”。

——齐豫《行走的耳朵》序言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外出走走看看,近则去桂林、杭州、西藏,远则去东京和巴黎,有的人喜欢打卡经典旅游景点,有的会把“吃喝”当重点项目,还有的必须按下上千次相机快门并晒足朋友圈“一百八十帖”才算完成了一次旅游之行。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看”成为了一场旅行的主要活动,“拍照”也成为了必要活动。那么我们是否还可以去关闭“视觉”,打开更多的感官,用“听”、用“闻”、用“触摸”,去经历一场纯粹、专一的旅行体验呢?

01

声音里的纽约会是什么样子的呢?气味里的伊斯坦布尔呢?是否会充满土耳其冰淇淋的甜腻味,还是大海的湿咸味道?那么触觉下的耶路撒冷呢?只用双手感知“哭墙”,会不会更能体会到历史的厚重之感?

这些都是歌手周云蓬的旅行方式,

也是大多数人没有体验过的旅行方式。

熟悉周云蓬的读者应该知道,他在九岁那年失明,视觉被上天关闭,却让他打开了更多的感官。

因为周云蓬这本书,我们发现了许多更奇妙的旅行方式

在《行走的耳朵》里,周云蓬去到过大理,西藏,甚至还有更远的吴哥窟、纽约、波士顿、伊斯坦布尔、耶路撒冷……你没想到的地方他都有去,而你不敢去做的体验他竟然也都干过。

他不怕迷失在吴哥窟的迷宫里,因为他觉得迷宫更多是视觉幻想,对他来说迷宫简单得就跟自己的卧室差不多;他不需要旁人的引导就能找到耶路撒冷的“哭墙”,因为他说来过一次便记得下坡的长度。

02

因为周云蓬这本书,我们发现了许多更奇妙的旅行方式

跟着周云蓬的脚步去旅行,不仅能获得更丰富的感官想象,还能收获到一份适合所有人的旅行书单。或许是因为阅读能够为周云蓬提供更丰富的旅行在地体验感,他会在旅行前或者旅行进行时阅读很多具有当地背景色彩的书籍。

他会带着《耶路撒冷三千年》去到耶路撒冷听朝圣者祷告;

他会读《我的名字叫红》《白色城堡》去到伊斯坦布尔,想象作家帕慕克的生活轨迹;

拿着《纯真博物馆》沿着大街小巷找寻实体的纯真博物馆、找小说里的大茶缸、蝴蝶胸针、小瓷狗……

他在华盛顿的中央公园里读《麦田里的守望者》,在深冬的波士顿瓦尔登湖旁听完《瓦尔登湖》的最后章节。

这是周云蓬的独家旅行书单,同样也适合想要出发去旅行的你,当阅读的小说中的场景真实地还原在自己面前时,想必会是一种既兴奋又特别的体验。

如果嫌旅行书单不够,你还能在《行走的耳朵》这本书里找到更多。

在书中,周云蓬说到自己每去到一个地方,便用手机或者ipad照相,因为看不见构图,便拍到啥算啥。有时会在分享会上拿出那些照片,让观众讲解自己的照片拍到了什么。

“我把想象带给别人,自己无缘看到,再从别人口中里感知这些景象,绕着弯回到那些废墟……如果我把照片拍歪了,也是因为在那里没有一条标准的地平线,干脆没有视野,无观点无目的,我先感知到,再借用不同的眼睛努力回看。”

原来这个时候,他的旅行才算真正的完成。而对于我们来说,他提供了一个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摄影或者观察视角,这些照片可能才更加像是摄影师所追求的“决定性瞬间”。

因为周云蓬这本书,我们发现了许多更奇妙的旅行方式

图片来自于@周云蓬工作室

而这些旅行照片,你也都可以在他的这本书里找到。

03

因为周云蓬这本书,我们发现了许多更奇妙的旅行方式

周云蓬是很多人所喜爱的民谣歌手,写了很多为人喜爱的歌,比如《盲人影院》《沉默如迷的呼吸》。他没有活得悲天悯人,而是一众乐迷心中幽默诙谐、善良的歌手。同样,他的文字也充满了诙谐幽默。

歌手齐豫在为这本书作序时这么评价他的文字:“快哭的时候让你笑,正想笑,又给你一棒让你思。”

“记得那个时就连最尴尬的寻找公共厕所也要依靠耳朵,有一回误入女厕所,听到一声清脆的尖叫,马上迷途知返。听到没看到,不算流氓。”

“民谣音乐娓娓道来,赶上对台是个重金属乐队,长头发旗帜一样地狂甩,鼓敲得震天响,你根本听不到自己在唱什么,这时你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组建一个音量大的乐队,发挥奥运精神:更高、更快、更强。”

“正碰上大群以色列军人,我跟一名以色列女兵拍了合照。她挽着我,做亲密状、背着的冲锋枪,碰着我的身体。真希望她背着的是吉他或者乌德琴。我把合影发到微博上显摆,并祝福她:服役期间无战事。”

——《行走的耳朵》

而关于旅行和人生的意义,周云蓬也在这本书里探讨到:“我们住过的那些陌生的床,将连接成为踏板,渡我们上船过河。那些日夜赶路的人,晨起留下空床,洁净的肮脏的床今夜会有别人安睡。也许我们行走的意义就是为别人腾空一间房子,腾空十字路口、路边的石凳、树下的阴凉。最后我们死去,认真地扫除自己的异味、污渍,为后来者腾空一小块儿世界。”

我们不仅会看到一个更全面的周云蓬,还能够在书中看到他与民谣前辈、音乐朋友的对话与思考,他与齐豫聊民谣四十年,与胡德夫聊创作......还有那些音乐节上的歌手们的故事,以及周云蓬对于舞台、音乐的思考。

最后,如果此刻想要立即收获一份周云蓬的独家旅行体验,那么请关掉手机,关灯、闭眼,关注你听到的声音、空气中的味道......

因为周云蓬这本书,我们发现了许多更奇妙的旅行方式

《行走的耳朵》

作者:周云蓬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失明的灵魂更加自由——《行走的耳朵》,本书由齐豫作序,写的是周云蓬一直以来的歌唱、行走,以及读书,是酣畅淋漓的文字。

盲人以耳朵感知世界,声音所向,心之所向。在这些年中,于不知道哪个瞬间,周云蓬举起了手中的相机,对着他感兴趣的声音,固定了某个影像。这些影像偶尔不合常理,却是他经过的地方。或者说,是实实在在存在于世,且与他错身而过的人和景。他以他的方式看见,并写出。有点像诺贝尔获奖作家帕慕克形容细密画:失明就是寂静……它是一个人绘画的极致:它是在黑暗中看见事物。

在本书里不仅可以看到周云蓬在大理、伊斯坦布尔、吴哥窟、耶路撒冷的游记,还能看到他与齐豫、胡德夫、老狼、马世芳、莫西子诗等人的对谈,以及一探究竟周云蓬的相机里面到底有什么照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