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一年一度的法兰克福书展,绝对是图书的海洋,编辑人的盛会。短短五天,整个展厅是一座真正的巴别塔,各个语种的图书都在此展示,并且试图相互“沟通”,达成版权贸易。
而2017年,无疑会成为格外特别的一年,因为在往年n个语种的书展上,今年绝对是“n 1”:多了一种“虫子语”——
广西师大出版社国际出版品牌“艺术之桥(Arts Bridge)”的独立展位首现2017法兰克福书展6.1馆欧美馆。朱赢椿先生作为艺术之桥的首位年度艺术家,其英文版《虫子书》(The language of bugs)由英国ACC出版集团出版。
一个品牌,一名艺术家,一本书,一个展位,探寻国际文化传播的路径。法兰克福书展一向以商谈与展示为主要业务开展模式,在艺术之桥的起步之初,我们更愿意强化现场展示与现场互动的业务模式。与每一位现场读者的亲密互动,是最为深入人心的传播方式。与读者的现场接触,让我们更领会到了不同文化彼此尊重与理解的必要性,彼此的致敬是文化传播的情感基础。
这本虫子写的书正在被世界所阅读。主页君在这里摘录摄影师记录的若干镜头,让你一睹人与《虫子书》的相遇瞬间。
书展纷纷扰扰,惊艳遇见“虫子书”
每天早上,随着地铁的人流——呃,其实是编辑的潮海——步入Messe Frankfurt。顺着长长的玻璃走廊前行,一路拐到书展的重镇6馆,刚进门就能看到一个相当抢眼的展位。
或许这也是是第一次,整个展台只展出一本书。
《虫子书》英文版
用小编的话来说,这本书是无声也动人,在巨头林立的欧美出版大佬的展台之间,一眼吸睛。
《虫子书》,由朱赢椿先生在五年的漫长时间里慢慢地创作而成,全书无一字不是“虫子”所为,仿若天书——几千个弯曲缠绕的字,似字非字,这是虫先生们的足迹,也是它们的语言。书中,就连目录、序言、注解、页码,也都是虫子的行为艺术。恰恰是这本书,得到了西方读者的共鸣。面对如宋画一般虫蚀的痕迹,一位老先生说:“我懂,我懂,我在花园的叶子上见到过这种痕迹。”
可以说,我们的展台几乎是6馆里最人头攒动的。
一个姑娘冲过来感谢朱先生:“谢谢你,创作出这么感人的作品。我整个儿被触动了。”
有一对夫妻,先生问:“虫子在说什么呢?”小编告诉那位先生,虫子的语言可以任意解读。老先生立刻笑眯眯地回头对妻子说:“我知道了。它在说,我有一个美丽的婚姻。”(太感人了,有木有?)
除了老人家,小朋友们也来凑热闹。
大家都被迷人的雕版艺术和古老的水墨印制迷住了。
真是人气十足。
世界多姿多彩,静心书写“与虫共语”
苦恼的是,已经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水墨印刷的是中国的古老技艺。还是不停地有读者来问:请问你们是哪个国家的人?莫非我们真是欧美馆的“奇葩”?(囧)
不过,终于来了一位懂行的先生了,一来就比划:“你们的书是无为。无是没有,为是要做事情。”(厉害了,我的哥。)朱老师的《虫子书》,可不就是无为而来的吗?这位热爱中国汉字的先生,勇敢地涂抹了两行“字”——他心目中的方块字,不成笔画,没有意义,却刚好和《虫子书》形成强烈的共鸣。
朱赢椿老师手捧的可是这位老外先生的赠礼:汉字书写咯。
倒是一言启发了朱老师,既然读者都来阅读“虫子语”,不如让诸君也写下他们想对虫子说的话?于是有了更多的感人一幕欸——世界的语言在此汇集,等待留言的观众一度排成长队。
延伸阅读
《虫子书》中文版
朱赢椿 著
朱赢椿
【世界最美的书 颁奖词】
这部外语作品在形态学领域做了开拓性的工作,它展示出科学方法的所有特征:“半亩田地,五年时间,邀请百种昆虫,搜集千类足迹,最终,我们拥有了一本书。”
形态学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是生物学上的意义:通过清晰的图像处理把不同昆虫形形色色的足迹展现在世人眼前,这一做法或许前无古人;而且这些足迹似乎本身就显示出巨大的书法特性。另一方面则是语言学上的意义:各种足迹既像潇洒自如的毛笔字,又像史前石刻的残片,也像欧洲的墨迹联想图(Klecksographie),图片经过处理,散发出强烈的美学启示,这些足迹足以被当作异域的、陌生的文字语言。
一张张图片变成了文本,变成了文字组成的神秘字符。这些新发现的、独一无二的字体有着鬼斧神工之妙,对它们的编排蕴含着教学法的意味,又将种种现象和观察充分地融合在了一起。
这种图片展示的处理手法,对于理解各种自然科学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将测量得到的数据制成栩栩如生的图片,从而显示出成象后的现实性。这些图片让人难以察觉,这其实只是一种展示意义的处理方式。正是这样一种矛盾性,在这本寻找足迹的作品中以绝妙的方式被揭示出来。最终这项极具艺术意味的研究成功地展现了某种充满哲理的隐喻:世界就是一部书写自身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