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本月16日在广州KTK艺术空间揭幕的《钟国康文人印鉴赏展》,向观众展示了钟国康最新作——《当代中国文人印谱》中三十五方印拓,这是作者二十多年来应邀为当代中国文人篆刻的姓名印章,莫言、金庸、贾平凹、王蒙、阿来、余光中、饶宗颐、黄永玉、王朔、余秋雨等中国文艺界首屈一指的学者大家都位列其中。当然,也有一些不太为人所知的文学家、艺术家,共76位。纂刻的内容既有人名,也有书名、书斋名、雅号名闲等,每一方印章都浓缩着钟国康对印章主人的仰慕或情谊。
贾平凹在《我也送他一幅书法:木鸡养到》一文中这样形容钟国康:“他凹目翘鼻,胡子稀疏,头发长,卷而油腻。老是穿黑衣。似乎背有点驼,前襟显长,后襟短促,一条线绳从领口拉挂在腰间……行走飘忽,有鬼气”。文章题目来自《庄子》中的一个故事:“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历久乃成,其鸡望之若木鸡,盖德已全,它鸡无敢应者。”在贾平凹看来,钟国康在书印一途上,已是“德已全”了。
在贾平凹眼中,钟国康形容孱弱,却丝毫不输气魄,说与笑都是带着潇洒的。作书法时是泼墨淋漓,气势纵横,撇捺间是山风海骨,衣衫上是团团墨渍;治金石时则目光炯炯,大刀阔斧,节奏铿锵;得佳作后又好为人师,哇哇大叫,得意洋洋。贾平凹文字里的钟国康有一种的“疯”气和一种“鬼”气,这也许就是他“杀石如挥毫”、洒脱豪放、雄浑大气的源头。
“他从来都是自负的,眼里无一人无一物能碍,却同时又都为他囊括。仰观象于玄表,俯察式于群形,他正经地告诉我,他要活到九十以上,他要年年把一些东西加进他的艺术里。我不能准确地读出他有哪些突破有哪些局限,但我在他的书法里读出了金石味,在他的印刻里又读出了毛毫、水墨甚至宣纸的感觉,其宣纸上、印石上的作品雄沉豪放,感情充沛,生命蓬勃。”
在话题作《金字招牌》之后,钟国康这一部《当代钟国文人印谱》更加凸显了艺术之间的交融互通。文学名家与篆刻大师用一方小小的印章建立起了对话关系。在印章的旁边添上名字主人的文字精华、往来趣事,一切都变得生动起来,只有寥寥几字的印章仿佛也沾染了主人的性情,变得富有生机。以纸笔书写的文字和与刀石刻下的文字在此有了“气”的相融,这是更广泛意义上的文气互通。用文勒石,以石说文,惟篆刻家可为。文人印章,是藏在纸上的中国文化史。文人的精神、文人的傲骨、文人的隐喻、文人对美好世界的追求、文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与批判,统统藏在印面上、边款里、闲章中。
陈文在书序中写道:“如果说,文化是让野蛮的人穿上礼服,提升人的文明程度,文学是脱掉文明的外衣,洞见人性的话,钟囯康的《中国文化名人印章》显然是一本文化书,刻画了当代中国部分文人的文化脸谱。只是不可思议,这样的工作,是由一个出生在雷州半岛的野孩子钟国康来完成的。
我想,百年之后,人们在图书馆里再看到这本书时,也许会说:雷州半岛出现过一个印仔钟。
文人的愿望,不过如比。”
《当代中国文人印谱》
荣获第26届“金牛杯”优秀美术图书银奖
作者:钟国康
出版日期:2016年9月
定价:228.00元
内容简介
本书是篆刻家钟国康的印谱,收录钟国康为中国文化名人所制的印章180余枚。这些名人包括莫言、金庸、贾平凹、余光中、黄永玉、王朔、余秋雨等76位学者、文学家、艺术家。钟国康出于对他们的仰慕,或与他们的私交情谊,欣然为他们操刀篆刻,既刻有人名章,也有书名、书斋名、雅号名闲章。为了加深读者的认识和理解,每枚印章都附有相应的文字说明,包括印文、名人简介和名人作品节选等。这本书既让我们认识了钟国康的篆刻,也认识了众多文化名人。
编辑推荐
钟国康的篆刻学吴昌硕、齐白石,将书法的笔法融入篆刻之中,其篆刻时“以刀为笔”,作品给人刚健雄强、浑厚古朴之感。贾平凹曾称赞其“玩的是小刀,使的却是大刀的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