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天路历程》

(2016-12-20 15:36:54)
标签:

杂谈

关于《天路历程》

《天路历程》是一部讲述基督信仰的宗教寓言。作者的用意十分明确,如他在韵文体序言中所说:“我想写下众圣徒们/在这福音时代的道路和赛程。”所以,虽然有人从《天路历程》中看到历史上的“清教主义”作为一种认知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具体表现,有人从中读出每个人为达到某一理想而艰苦跋涉人生旅途的普遍世情,甚至有人断定这是班扬向王政复辟时期的英国当局发出的一篇政治檄文,但我们若能努力从作者本身的眼光和角度去领会这部作品——这毕竟是作者坚定不移的写作初衷——或许更能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意义和它不朽的价值所在。

《天路历程》全称《天路历程,从今生到永世》(The Pilgrim’s Progress, from This World to That Which is to Come, 其中“Pilgrim”(天路客)一词取自班扬熟读的英王钦定本《圣经》(King James Version,1611),中文和合本《圣经》均译为“寄居的”。其中《希伯来书》1113节说,这些称自己为“寄居的”人,“是表明自己要找一个家乡。他们若想念所离开的家乡,还有可以回去的机会。他们却羡慕一个更美的家乡,就是在天上的。”由此我们看到,《天路历程》描述的这条天路客所走的道路是由地而天,由此世往永世的神圣信仰之路。关于这个主题,可以用十分堂奥的语言写出一部玄妙高深的神学论著,但班扬不做,也不会做这样的事。他只以妇孺皆知的老百姓语言,以圣经最常用的方式——寓言,以他唯一熟知的文体——钦定本文体,来讲述他最熟悉的经历——圣徒的灵程经历。

《天路历程》分上下两部。上部描述基督徒一个人前往天国的旅程;下部描述女基督徒和她的孩子、同伴们同往天国的旅程。上部侧重天路客个人的内心经历,多描写基督徒的软弱、失败,沿途所遇的磨炼、争战以及从中产生的对世界和自我的认识,对所追求的目标的执着和坚信。这是一趟孤单而寂寞的旅行。从天路客第一次出现在读者面前,站在旷野上四顾茫然欲求拯救而无门时,他作为寻求真理、寻求生命终极依归的孤独者的形象就已确立。此后妻儿拒绝,邻舍讥嘲,同伴来了又失,跌入灰心沼,误逢西奈山,后经福音师指点,进窄门,访释道者,近十字架,爬艰难山,下降卑谷,与亚玻伦斗、进死荫谷、入虚华集,陷疑惑堡等等,在这些经历中,每一患难,每一争战,每一失败,每一得胜以及所得的每一启示,每一解救,都是基督徒一个人去面对。即使途中时遇安歇地,时逢福音师、释道者、牧羊人、华美宫的侍女等指点、接待他的朋友,但这些都是为了协助基督徒独自走好这条孤单的天国窄路。先后同行的忠信和盼望更可看作是基督徒支持自身走完天路的两样重要品质。基督徒的这趟旅行完全可说是个人亲近神圣,神圣近临个人的灵魂之旅。当一个人为罪忧伤,为死震慑,为短暂、无定的此在世界而不安,为神圣救赎、圣洁永恒之境而心生渴想切盼的时候,正如克尔凯郭尔所说,在这种灵魂至深处的经历中,人是不可能有同伴的。但班扬拥有他独到的“属灵”眼光,得以洞视这在外人看来不免“神秘”的心灵体验,并从自身的信仰经历中,从他那曾经同样孤独而挣扎的内心世界中体察这趟灵魂之旅的真切和实在。为此,他笔下的这位基督徒虽然面目不清,背景不详,却以真实可信的形象,深刻丰富的内在世界打动读者,其意义远超过一般的寓言所能给人的训诲或教益。正因此,牛津大学的诗歌教授(1906—1911)J. W. 麦凯尔(J. K. Mackail)说:“班扬不只是位艺术家;《天路历程》不只是部艺术品。这部‘梦境寓言’呈现了一个探察到生命深层之人的清晰视野。”

《天路历程》上部还塑造了一组几乎令人过目不忘的次要角色,如“无知”、“能言”、“投机”以及“虚华集”里的那些陪审团员等。班扬对他们的外貌特征同样不施笔墨,完全以对话体现他们的性情和品质。在这里班扬确实表现出写对话的天才,对每个角色都能配以适合他们的口吻、语气和谈话内容,笔墨不多,线条粗略,然而形象跃然纸上。他们虽代表宗教或道德上的抽象概念,却又都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物。此外,故事中还有许多对班扬当时的生活环境、乡村景物的写实描绘,加以班扬本人的在场,都使这部寓言带上明显的现实主义色彩,这部宗教寓言因此也被誉为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先驱。

如果说《天路历程》上部是天路客作为真理的追寻者单独面对神圣的心路旅程,下部则侧重天路客作为一个爱的家庭共同追求天国目标的团体生活,书中多描写天路客们在各种境遇中如何彼此相爱、劝勉、扶持,如何在天路上一同长进。从名字可以看出这班天路客的组成:除了女基督徒、怜恤和孩子们外,还有向导大勇先生,长者诚实先生,年轻人卫道先生,坚立先生,也有忧心先生、懦志先生、易歇先生、沮丧先生。下部与上部的区别是:班扬不再塑造个体的基督徒形象,而是在笔下囊括了各种类型的基督徒, 妇孺老幼皆有,信心大小不一,胆量勇力各异,但都真心向往天国,真心奔走天路。他们循着基督徒走过的同一条路,但在遭遇同样难关、凶险和攻击时,已不再一人去面对,而是在向导大勇先生的带领下一同去逾越,一同来抵挡。某些争战场合甚至只由身强力壮的男子去应付,妇女、孩子和身心软弱的则留守后方,等候着分享他们的胜利。这里,我们再次看到家的性质:不是竞争、求胜,而是和谐、秩序、体谅、担待和包容。由于下部这一突出的主题,整个故事的色调比上部更加明亮、柔和,节奏更加舒缓。F. M. 哈里森(F. M. Harrison)说,它“反映了班扬更加沉稳的壮年岁月,他的风格也同他的性情日臻成熟”。诚然,这第二部梦境寓言是在第一部问世六年后才续写的。这六年间,班扬在他的信仰路上必定有了更深刻的体验。他名扬四方的传道生涯,丰富的教牧经验必定使他对自己的会众,对天路客的各种类型,和他们在奔走天路时的各种情形有了更准确的认识。而且,经过五十多年的风雨,经过诸多苦难、挣扎和磨炼,班扬在回顾他多年前走过的这段道路时,心中必然也多了一份信仰赋予他的宁静、宽广和笃定。这一切的沉淀是一份不止息的爱, 因而他将笔下的天路客写成一个爱的家庭,他对他们倾注以爱、包容和盼望,还让他的天路客们一路上都能听到基督徒直到天门前才听到的歌乐之声:“家中有歌声,心中有歌声”,正如天堂有歌声一样。

关于《天路历程》

出版社官方淘宝店购买链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