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漫记》:带本书去台湾
作者:吴丙年 时间:2012年11月16日
http://www.bookdao.com/UploadFile/Article/2012/11-14/afa2e3d8-62c8-45fc-b5f1-722a54ee99e3.jpg
《台湾漫记——一名驻台记者视野里的全景台湾》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赵川
出版时间:2012年07月
《台湾漫记——一名驻台记者视野里的全景台湾》为国内第一本以大陆资深媒体人视角,真实呈现宝岛多姿多彩“另一面”的专著。全书以纪实手法、通过大量鲜活照片,为读者奉上一份食材丰富、风味独特的精神大餐。呈示读者的是由表及里的三个层面:
第一辑“光影”。主要由大量经遴选的新闻照片及简略文字构成,侧重直击和亲历,讲究独家性和广泛性,力图对台湾社会政治、经济、人文、风物等做全景式扫描。
第二辑“纪事”。以文字叙述为主,图片为辅。是作者行走台湾的经历和见闻,侧重故事性、趣味性及客观性,也是作者对台湾社会的精微洞悉与思考。
第三辑“印象”。是作者完成首期驻点采访任务后,梳理、反刍累积素材而成的一组深度调查报告,属对所获信息的沉淀及省思。
书评:带本书去台湾
吴丙年
想去台湾看看。这是我读完赵川先生《台湾漫记》一书后最真切的想法。
近两年来,感觉台湾离我们愈来愈近,关于台湾的概念也日渐清晰、感性、细致,而又多面。这一方面得益于台湾文化人,艺术家深入祖国大陆,他们带来的的作品便是一面面镜子,映照出一张张多姿多彩的台湾表情。杨照、詹宏志、骆以军、蒋勋、林怀民、白先勇,他们都曾带给我们一个鲜活而又独特的台湾。而另一方面,随着两岸的互通,大陆民间目光里的台湾也渐渐具体、丰盈起来,但更多的却是惊艳、惊讶,和惊奇。
与上不同,《台湾漫记》的作者赵川,身为一名驻台的深圳记者,三个月的台湾工作经历和日常生活体验,在他的文字里有了沉淀和发酵,当赵川从叠加的台湾光影中回过神来,他的文字,他文字里的台湾,便有了一种真切的,清晰的,平实的,静静的魅力。
当然,吸引我的,不仅仅是洁净美丽的澎湖海滩,贴身自然的高山小火车,多滋多味的热闹夜市,还有那台北西门闹市附近的一间“夫妻麻辣店”。我想去赵川笔下的这间夫妻档“麻辣店”点上一份餐,而后慢慢品尝,静静地看着她和他,感受那一份“知足常乐”的淡定和从容。不扩大规模,不请用店员,每日定时开门和歇息,每年一定会关门一段时间去旅行,为保证食物品质,甚至婉拒媒体宣传而避免客人过多。在赵川笔下,台湾这样“知足常乐”的夫妻档为数不少。他们往往有着不错的教育背景,却安于选择这样平静稳定的生活方式。在我看来,这,似乎更贴近生活的本原。而那些越来越忙,越忙越累的生活,一定是有什么偏离了日子原初的轨迹。
在赵川的笔下,台北万华区是老台北的象征,也是让我颇为神往的地方。我很想去看看那位全台北唯一坚决不碰数码相机,而坚持只修胶片机的老艺人,想亲耳听他谈谈,什么是照片的灵魂。而后,我想去百米外的那家冰激凌店,尝尝这家开了六十年,传了三代人的老店手艺,尝尝那数十年如一日,不改本色对原味的坚持。再往前走,我想去贵阳街二段的一家老店,小尝一碗飘香了半个世纪的排骨汤,好好回味一番那黑毛猪骨和高山萝卜,在六到八个小时文火中的慢慢释怀和交融。最后,我想去一家小巷里的理发店,一边享受老妈妈贴切的手艺,一边慢慢品味那店墙上贴着的,诸如“仁义值千金”的祖训。而此时,可能会有轻微的鼾声从邻座传来,原来是老妈妈的老伴儿安然入睡了呀……
赵川笔下的老台北,就是这样一种宁静安详而又有滋有味的模样儿。在这背后,赵川更是看到“先有恒产而后有恒业”道理,那些传承了数代人的老字号,更是在将一种生活态度薪火相传。老台北那些传讲了好几代人的“老字号”故事背后,有太多让我沉迷的地方:关于理想,关于价值,关于认同,关于传承……一个国家,一座城市,一个民族,一个家庭,能够生生不息永续传递的,又会是什么呢?
如果时间允许,我想去自由广场走走。没有黑衣黑镜黑脸的护卫,在不经意间我很可能就这样遇着宋楚瑜了呀,和这位湖南湘潭老乡话说家常感觉会如何呢?接着,再去“教育部”,“立法局”那样的“衙门”逛逛,不为办什么事,去看看就好,这些地方在休息日,是大门洞开的呢!当然,还想去老蒋的陵寝看看。看赵川在书里写着,至今还有一户不肯搬迁的钉子户,竖一“私人土地,严禁进入”牌子竖守着,与老蒋为邻呢。这多少让人感叹:所谓的“民主”,其实就是“民”众对立命之地当家作“主”呀。赵川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笔墨,却为我勾勒出这样一幅轻松自然,而又贴切真实的台湾模样。
很想去台湾看看。当然,还要记得带上这本《台湾漫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