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血与重生之间
(2012-03-26 09:16:06)
标签:
杂谈 |
深究起来,这番滋味并不好受,因为读罢全书,会发现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比我们想象得要残酷得多。如果稍微做个统计就不难发现,在这部五十一章的洋洋大著中,讲述战役的竟然多达十九章,还有四章讲述爆炸与暗杀,两章讲述牢狱,一章讲述案件,加起来超过了全书的一半。就是其他那些分析革命理论的章节中,也是充满了流血和牺牲。可见,辛亥革命并不是开开大会,组织些地下斗争,最后再打一次全面战争就能够成功的。在敬佩这些革命者英勇无畏的同时,也充满了对千万的人头落地时的唏嘘。
孙中山先生先后十次领导武装起义都没有成功,他一次次地在国外流亡,不断地在华人中筹集资金,并且领导同盟会与兴中会,不断地和不同理念的革命派别作斗争。而这其中的众多细节恐怕只有冯自由能讲述清楚了。本书中,从广州起义一直到汪精卫暗杀摄政王,我们常常能看到革命者的无畏:经常是孙中山聚集了几千人,就直接攻打有数十万人口和有数万清廷驻军的大城市,而且往往是人都冲到战场上去了,才发现武器因为被箱子压住,弹药不合适,没有点炮的火捻等等低级错误而无法使用,使得革命军往往赤手空拳面对数倍于自己的清军。再有是革命者的队伍庞大,人员混杂,使得很多投机者临阵倒戈,给革命者增加了更多的敌人。从军事的角度上,这些多次出现的鸡蛋碰石头的事情并不高明,所以革命的趋势是清政府必然垮台,但在军事上无异于冒了太大的风险。我们最终伤人一千,可代价却不止自损八百。
孙中山先生以组织同盟会起家,早起的同盟会都带有些古代帮会的性质,人员也都有些上古狭义之风。他们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惜生命,因此在当时多数采用暗杀、爆炸等非常手段,不论成功与否,都要有太多的人为之奉献了。这时的革命者很像古代荆轲刺秦王时的樊於期,他们奉献了自己的头颅,以换得一次进攻的机会。因此,冯自由才在记述了每一次战役和暗杀后,都分析其中成败的原因,并且把那些鲜为人知的细节公之于众。
全书是用浅近的文言文写成的,气势恢宏,有史家之遗风。作者给每一个细小的事件都加上了小标题,使得那些场景像电影一样映入眼帘。书中还记载了秦力山起义,唐才常起义,革命者在日本成立亡国纪念会,刘思复刺杀李准等容易被人忽略的史实。同时,冯自由还引用了众多革命者的供述、书信,清政府的布告、电文等档案资料,更加忠实地还原了那一次次流血与重生之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