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评“理想国”活动:商业社会 文化并未远行
(2010-11-03 21:47:14)
标签:
媒体理想国活动贝贝特读者文化 |
分类: 媒体报道 |
作者:白 玫 | 时间:10.10.18 | 来源: 出版商务周报
编者按
有人说,曾经的文化企业正变得没有文化;曾经的社会文化守门人正变得没有担当。这话也许对,也许不对。在商业化和技术大潮的裹挟下,出版业思想和文化的浓度正在被稀释,人文色彩越来越淡,浪漫情怀正渐行渐远,行业正变得超级现实且缺乏梦想,这些,似乎都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文化终究是文化,出版终究是出版,人类尚存,理想与梦想不灭。
这是本报今天编发这篇文章的原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贝贝特公司高扬理想的旗帜,肩扛文化的使命,奉献公益的大餐,令人感佩。
产业也好,社会也罢,商业化不等于沙漠化。文化应该是人类生生不息的绿洲和港湾,更不用说一个行业。
明月、秋夜、美酒、欢颜——在古色古香的北京东岳庙里,文化名家与出版人、媒体人汇聚一堂,谈文化,话理想,高涨的文化热情逼退了清冷的秋之夜风。这是9月21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贝贝特公司的10周岁庆典暨“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2010”开幕酒会。
在接下来的两天里,贝贝特分别于北京今日美术馆、北京民俗博物馆和北京万豪酒店主办了两场论坛和十三场沙龙。论坛主题分别为“想象下一个十年”、“期许一个华文文化共同体”,沙龙则讨论思想空间和艺术空间的诸多话题,如:“科技与市场,对人类的祸与福”、“中国影响世界,还是世界影响中国”、“你所不了解的日本”、“反造型:与自然相连接的建筑”,等等。对话和演讲嘉宾齐聚了华语世界的三十位文化达人和日本著名设计师与文化学者。
年轻的小小的贝贝特公司就这样搭建了一个大大的厚重的文化平台。
从阳台到舞台的理想
北京东城区和平里兴化东里26号楼,是北京贝贝特公司的家。每年秋天,贝贝特都会邀请作者以及媒体人在这栋楼的阳台上同庆生日。“没有任何特定形式,有的只是一个可供大家自由交流的场所。”北京贝贝特公司总经理刘瑞琳这样形容每年的庆生会。虽是庆生,但没有主题,不是沙龙,更像一个派对。
2010年,正值北京贝贝特公司十周年。逢十大庆是中国人的传统。大庆,怎么庆?不得不费些思量。十年生息,十年积聚,贝贝特出了不少好书,团结了不少有分量的作者,在出版界和文化界有了名气,有了人气。但这样的人气和名气并不能满足业界公认的“有想法”、“有追求”的贝贝特掌门人刘瑞琳和广西师大社社长何林夏。他们渴望走出出版的“阳台”,走向一个文化的“舞台”。
在长时间的策划后,“理想国”这个全新的文化品牌终于在金秋浮出水面。开幕酒会和两天的论坛沙龙,只是一次小小的试水。贝贝特希望在这个“理想国”里,不仅有图书出版,还包括各种文化创意产品,以及沙龙、讲座、展览等多种文化活动。“我们很高兴,也很惶恐。这些年,北京贝贝特公司聚集了一大批优秀作者,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因此,我们希望提供一个平台,使作者和读者、作者和作者之间可以直接、顺畅地交流。”刘瑞琳说。
正如“理想国”的名称一样,很多人都认为,以一社之力举办每年一度的大型文化沙龙,难度很大。
对此,刘瑞琳认为,这其实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除了庆生会,北京贝贝特公司每年都举办70多场文化活动。“今年,我们想把它做得更有开放性,更有社会性,这才有了‘理想国文化沙龙’的想法。另外,广西师大社在出版书籍方面得到了同行的普遍认可,但是如果想做更多的事情或者能有更大的发展,可能需要有一个更具包容性、前瞻性,同时内涵更丰富的文化品牌,由此我们想就叫它‘理想国’。”刘瑞琳补充道。
“理想国”,它不是倡导某种单一思想,更不是乌托邦,而是希望唤醒对理想本身的热情,激发年轻人的想象力。“每个理想都是平等的,很多理想聚在一起,五彩斑斓,那就是一个理想国。”刘瑞琳如此阐释。
从作者群到文化圈的理想
其实,北京贝贝特公司在一手打造这个空前的“理想国”的同时,也在创造着一个属于自己的“理想国”。
在当今的出版界,曾经的事业单位纷纷脱胎转企,曾经单纯的文化理想在巨大的市场压力下也与人们渐行渐远,出版理念中对于知识和思想的最原始的渴望和追求已日渐稀薄。
一个完全市场化运作的出版企业究竟要承担多少文化和社会责任——这是“理想国”带给每一个出版者的思考,北京贝贝特公司则用实际行动做出了回答。对于出版社而言,深入地思考这个问题,这何尝不是“想象另一种可能”呢?
“只为打造一个文化生态圈!”刘瑞琳道出了北京贝贝特公司的心声。她表示,以往,我们已经见过太多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了,这次我们要办的就是一个纯粹的、文化的、思想的节日。为了把活动的商业味道降到最低,我们放弃了一些赞助。所有论坛沙龙的演讲嘉宾也都是义务出场,分文不取。对于听众,不但入场不收费,还有免费餐。
在公益性的前提下,邀请如此多的重头人物参与,尤其是在中国无比注重家庭团聚的中秋夜,需要极强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对此,梁文道作出了精到的评价。“广西师大社一直是出版界的一个很好的招牌,因此也有很多作者群聚在这个牌子下面。在我看来,因为很多的作家、学者、文化人、艺术家都信任广西师大社的品牌,再加上出版社对他们的鼓动,这样大家就答应来参加沙龙了。”
有人评价广西师大贝贝特是一个很棒的小团队,结成了很深的作者缘、很广的读者缘,有一个很大的朋友圈,这个圈子的核心是文化,这个文化的载体是叫好又叫座的图书。
做文化,做公益,还要做得到位和体贴,才彰显出真心。考虑到中秋期间离京游玩以及外地的读者,每场论坛、讲座,北京贝贝特都会联合新浪网、豆瓣网、凤凰卫视等多家网络和电视媒体录制视频,并通过多个渠道进行图文直播。读者也可以通过短信、微博、留言等方式,参与到每场活动的话题中来,让不能亲临现场的读者朋友,也能享受这份思想与文化的盛宴。
三十多位文化达人加盟两场论坛、十三场沙龙的结果是,媒体和读者热烈的反应远超过预期。北京媒体的报道自不用说,国内许多地方的媒体包括远在南方的广东和香港的知名报刊,也以整版或多版的篇幅报道了这次活动。几家海外媒体在活动过程中得知论坛和沙龙的消息,连夜订票飞到北京,及时跟踪。论坛和沙龙因为席位有限,采取网上报名的方式,不到一周就有上千读者报名。有的报名者在网上发帖呼朋唤伴,相约齐聚沙龙。不少人专程从河北、成都、武汉、天津、厦门赶来,听完嘉宾对话和讨论,夜深了亦久久不肯离去。一些没能来到现场的网友听看了视频后发表评论说:“超级棒”、“心向往之”。
谁说文化正在远去?那就看看贝贝特,看看受邀和未受邀的文化达人,看看那些来到现场和并未谋面的可爱读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