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怎能不惑——读《《弘道悟语》有感
(2010-03-17 06:51:54)
标签:
不惑弘道法律学者人生 |
分类: 好书妙评 |
孔子说,四十而不惑。在他认为,人到了这个年纪就应该什么都明白,把自己、把外界看清楚,从而就会大彻大悟,荣辱不惊,对身外事物泰然处之。总之,人到四十,犯什么,也不要犯迷糊。看来,惑与不惑在先圣这里已不是什么问题,但对多数四十岁左右的中年人群来说,惑与不惑还真是一个问题。于是,“悟”便成了时下的一个关键词。浙大法学教授、中国社科院特聘研究员钱弘道在他的随笔集《弘道悟语》中说:“除了脑子有病的人,一般人都可以悟出点名堂来的。不管你是领悟、感悟,还是参悟、醒悟或者觉悟。”
四十岁是这样一个年龄:没有野心但有谋略,没有激情尚存理想,已然立起但未能大起,已然将老却未见老朽之势……事业有成、家庭幸福,是这个年龄的常态,人们对于这个年龄段者的第一联想一般都是丰腴富态、保守自得的中产阶级形貌。不管是男人四十一枝花,还是女人四十豆腐花,他们大都开始别无所求,准备安度后半生。这是心满意足又无可奈何的“下午茶”心态。然而,钱弘道在他的书中说:“我已是年届四十的人了。倘能侥幸活到八十,那我还有一半路可走。‘四十’应该有一个认真的回顾与展望。我需要作一次清理,铧一道分水岭,过去的和今后的,泾渭分明。”在他,生活好像刚刚开始;在他,一切似乎还可以从头来。他仍对世界充满期待,对人生饱含希望,希望演绎出生命大戏精彩的下半场,发出自己的光亮。
但相比那些年过四十仍内心躁动、争名逐利的人,钱弘道已体会到不惑的境界和高度。作为一个集众多头衔、名分于一身的教授、博导、法学家、传统知识分子、风险投资专家,我国第一位跨法学、经济学博士后,一个已出版了《为卢梭声辩》、《金融革命》、《经济分析法学》、《中国法学何处去》、《跨越法律和经济》、《治道的选择》等多部专著、因首创国内法治指数评价体系而被数百家媒体关注的人物,钱弘道却“越来越觉得自己不过是一名小人物,太微不足道”。在他潇洒自如的文章里,常常可见这样的引语:“世事无端不足计,微躯之外更何求”,“平生所求惟自在,何用浮名绊此生”。他甚至像杭州旧人李叔同那样渐生佛心:“成圣成佛只在转念间,这个转念难倒世间人。不要宽容自己,将留心一念变成习惯,久而久之,即可成圣成佛矣!”在《弘道悟语》这本小集子中,他记载下“自己心灵和行动的一部分历程”,将其当作自我反省、自我醒悟、自我救赎的一个通路,以求离真正的不惑之年日渐趋近。
其实早在三十岁左右的时候,钱弘道也出过一本随笔集——《弘道随想录》。然而,此时的“悟语”和彼时的“随想”相比,多了一份人到中年的成熟和稳重、坦然和豁达。在《悟语》中,我们已经很难看到《随想录》里透出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那种意兴了,有的也只是心平气和、处之泰然,如仁山秀水般地总结人生、提炼智慧。“声名这东西其实非常虚。如果说二十几岁的时候我热衷过声名的话,今天到了四十而不惑的年龄,我对声名已经有点麻木了。四十而惑,是为大惑,四十岁就该想透了。”
然而正如浙大另一法学家孙笑侠所言:“其实我们就算是到了五十岁、六十岁也还是会有惑的,这个世界上使人困惑、费解的事情太多了。”诚如斯言。钱弘道也承认,自己“不敢狂言真的‘大彻大悟的’”。在他看来,欲达到不惑的境地,非得经历一个悟道和修道的过程,“我们大家都活在道中,道不会离开我们,是人常常离开道。”为此,“人要努力近道、悟道、修道、弘道”。如同郭象在《庄子·大宗师注》中所言,真正得道之人,“常游外以弘内”,“虽终日挥形而神气无变,俯仰万机而淡然自若”。从精神诉求来讲,钱弘道向往这样一种通达天地、心境澄明的得道人生。这种道,非指道学之道,而是由来已久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将儒、释、道三种学说精髓熔于一炉而形成的生命智慧和立身守则,涵盖方方面面,正如于丹所说的“天地人之道”。
钱弘道人如其名,不但自己悟道、修道,而且文以载道,言以弘道。近年来,他不但应邀赴各地讲学传道,而且在家乡天目山中建了一座“弘道书院”,既作高雅文化交流之用,又把自家藏书向家乡父老开放,向山野村民进行“文化反哺”,同时兼供个人读书写作之余点豆种菜,重新体验传统的耕读生活。近道之心,感人肺腑。然而对于我们一般民众而言,弘道先生似乎不必这么潜心问道、虚耗精力的。在物质至上、急功近利的时代,还有多少人有这种闲情逸致来求道呢?你在舒舒服服的“爱情之都”杭州,安安稳稳地做你的教授、博导、××专家,守着靓妻爱女,岂不美哉?又何必为道所累,老想去抓那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呢?对此,钱弘道只有一句回答:“活着无事,庸人自扰耳。”看来,他本人也未能完全去惑,仍被那有形无形的东西困扰着。人啊……
钱弘道:《弘道悟语:法律学者闲话诗意人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版,定价:26.50元。
在哪可以找到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