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女生漂美国:《美国交流生实用主义记事本》

标签:
高中女生留学美国孩子教育 |
分类: 摘要品读 |
妈妈笔记:女儿要飞
女儿要去美国读书的想法,在2006年8月忽然坚决起来。
我朋友的儿子毕业于北大,即将奔赴美国波士顿的一所大学攻读硕士,以后还要在那儿读博士。在她儿子走之前的一天,我们两家人相约吃饭。谈笑间,我注意到女儿一言不发地坐在那儿。她微微锁着眉头,仔细地听着每一个人的谈论,生怕落下一句。我还从没有看过她这般无语和专注的样儿,心想女儿会不会是受了冷落,于是借故和女儿一起去了趟洗手间。我试探着问:“是不是很受刺激?等你大学毕业后,也去美国读书!”女儿“嗯”了一声后,语调突然提高了八度:“我想现在就去美国读书!”女儿说话的声音带着亢奋,我不由得提醒她:“小声点,别激动!”
9月开学后的一个晚上,女儿忽然冒出一句:“我要去新东方学英语。”她爸望了她好一会儿没表态。我忙说:“好啊,好啊!贵在坚持!”女儿憨憨地“啊”了一声就走开了。
每到星期六,女儿不再讨厌闹钟把自己从睡梦中叫醒,因为她要准时到新东方补习英语。而每次听课回来,她总是低着头,默默无语。我几次关切地询问她课讲得好不好,能听懂吗,她不作任何回答。起初我真生她的气,免不了要嚷嚷几句。她多数是不理我,你爱怎么着就怎么着。偶尔,我俩四目相对,我看到了她一睑的疲惫和失去了灿烂笑容的眼神,我的心也跟着立刻软了下来。“别问了,让她按照自己的方式长大吧!”我无数次这样在心里说服自己。
这期间,她坚持放学后每天晚上看两个小时的美国电视连续剧Friends。当她看完全部的10季(大概240集),再回头翻看的时候,一个小小的变化被我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她从一开始的不苟言笑到后来随时都可能“扑哧”一声,我心领神会了:她开始人戏了。尽管始终也没达到像看赵本山小品或电视剧那样笑得没边没沿儿,但我看得出,她对自己的选择还是充满信心的。
3个月的新概念英语补习很快结束了,正当她考虑上下一个英语班的时候,一场由学校组织的联合国交流学生汇报会给女儿带来了一个欣喜,也给追寻中的她开启了一扇门。女儿决定报名参加交流生的考试。12月的第一个休息日,我和她爸陪同她参加考试。报名的学生还真不少,孩子们都进入教室后,走廊里满是陪同的家长,大家围着教科文组织的负责人问这问那。
两个小时的笔试结束后,女儿低着头走了出来。我和她爸忙着迎了上去,但压根儿都没提一句考试的事,只是问了她想吃点儿什么。我们仨就地就近吃了中饭,紧紧张张往回赶。下午还有口语和面试,但前提是笔试要通过。从进入饭店到出来,再坐上汽车,我们始终没有提上午考试的事情,只是提醒她要考虑一下口试可能要问的问题。她不开口,也不看书,任凭你说破了天都无动于衷。她习惯性地低着头,保持沉默。车就要停下来的时候,她很无奈地请求我:“还是别去看成绩了,肯定考不上的!”
“不去看怎么知道?”我毫不让步。
“反正我不看了!”她坐在车里一动不动。我这时已经推开了车门,回头看着她,右手还扶着车门。“下来,看一下再说!”我命令着。她爸也说:“不管怎样,总是要看一看的,不然你会后悔的!”我坚持要她下车,同时抓起她的手,一拉,好凉,手心湿漉漉的……
站到教室门口,已经有很多学生和家长围拢在那,教室的门上贴着这个教室所有考生的考号,一位拿着成绩单的女教师正宣读通过笔试的学生名单,被叫到的学生兴奋地一个接一个地走进教室。我拽了一下女儿,一起溜边站在那听着。42号、58号、59号、61号、63号、72号……我的心怦怦地跳。63号,我忽然回过神来,这是女儿的考号。女儿这时也如梦初醒,我俩相视一笑。只见女儿脸像花儿一样绽放着灿烂,忽悠飘进了教室。
女儿当天下午顺利通过了口试,只等学校的批准,就能作为交流生去美国读书了。回家的路上,我暗示她写一段文字,记录下她当时的感受,但她好像一直不愿提起这段经历,所以我一直也不知道她内心深处是何种感受。
一个月后,一个星期六的早上,天很冷,我和她爸开车送她去学英语。她坐在副驾驶的座位上,随手打开CD,正是孙燕姿的新专辑《完美的一天》,“我有一所大房子,有很大的落地窗户,阳光洒在地板上……”忽然,她回过头来很诡异地问我:“你说仰起头看着天跑步会是什么滋味?”我有些诧异,却又不假思索地回道:“还能这样跑步啊!没试过。”“告诉你吧,就像在天上飞一样!我这个礼拜的课间都是这样跑的!”“我的天呀,亏你想得出来!”我不由自主地叫着,笑着,眼泪流了出来,肚皮儿也笑疼了。好一会儿,我从女儿刚才的表情里读懂了一切。女儿的得意亳不掩饰地向我泄漏了她一个阶段以来心里的秘密:她有过压力,有过郁闷,甚至是苦恼,但她更怀有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因为她看到了自己的希望所在,她要起飞。
起飞吧,孩子,我亲爱的宝贝!我在心里默默地为她祝福,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女儿从我身边飞走。但是,当女儿真的要飞走的时候,我却有些迟疑。她还不满十七岁,不会洗衣做饭,更不会料理生活,她行吗?
我一次次地问她,你真要去美国,可以照顾自己吗?会做什么,能做什么?想家怎么办?寂寞向谁说?每每这些问题一出口,我又后悔了,怕打消了她奋进的勇气。可她不表态,我又怎能安下心来?我不厌其烦地一次次地追问,不分场合地点。而她总是轻描淡写地回应我:“没事呀,把心放在肚子里吧!”她也有不耐烦的时候,会大声地高叫:“还叫不叫人活呀,能说点别的吗?”
女儿是这批交流生中第三个接到美国家庭来信的。那是6月22日,周五的下午。她爸爸打开邮箱,很高兴地看到了从美国发来的邮件,上面说美国的学校8月10日开学。女儿得知要在这之前到达美国,相当高兴,马上发短信联络其他同学一起走。但是那几个同学都还没有接到美国家庭的邀请,这意味着她将要只身一人前往美国了。我有些担心,十几个小时的长途旅行,她吃得消吗?转机的时候会不会上错了飞机?四个旅行包她一个人能拿得动吗?在确定到底几号走的最后一次家庭会议上,女儿很坚决地说“就5号了”。我还是想说服她,于是找了一个又一个留她的理由,最终都被她一一回绝。
我看着女儿,想做最后的努力:“15号可是你十七岁的生日,过完了再走多好啊!”“哈哈,我可以到美国过呀,这更难得!”我不再劝她改变日程,我知道她的心早已飞向了美国。她那义无反顾的样子,使我的一切理由变得苍白无力……
梁盎男:中美交流生,毕业于北京十一中,高中就读于美国佐治亚州西铁成克里斯蒂安学院,现在美国德州大学阿灵顿分校就读。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针对交流生的实用指导书,以女儿日志、妈妈笔记、小帖士三大版块组成。日志生动展现留学生活的难忘片段,笔记叙写母亲陪伴孩子成长的心得与体会,两大版块所记录的许多问题具有普遍性,充分展现了留学给予家长的心理压力、给予考生的巨大动力。小作者关于缓解压力、克服焦躁、积极备考以及自我调适的建议,面对孩子的选择与付出,母亲平和的心态,尊重、支持与由衷赞赏的态度,都值得学生与家长借鉴、深思。此外,母女总结的大量小帖士有针对性地、全方位地介绍了相关资讯及注意事项,极具实用参考价值。
目
1.考<决定和冲刺>
2.飞<激情迷失>
3.J-ville<杰克逊维尔的新生活>
4.始<挫折和幸福>
5.爽<完美的日子>
6.憩<田园生活>
7.海<放飞心情>
8.惘<那一抹明媚的忧伤>
9.感<很有感觉>
10.球<现实不是理想>
11.事<我的地区协调员>
12.人<感谢陪我>
13.家<无家可归>
14.漂<与谁相伴>
15.念<致女儿书>
16.圈<不再向往演艺圈>
17.Mom<我和我的倔强>
18.话<苦口婆心>
19.节
附书评两篇:
另类后面的与众不同
——读《美国交流生实用主义记事本》
十七岁高二女生梁盎男,天晓得是搭错了筋,还是受过洗礼。反正,面对高考,她选择出逃。喜欢自由成长方式的她,自有一番道理:即便走的是“一条小岔路”,也是心之所愿。
年轻就是有资本——因为怀揣梦想,所以不知天高地厚。她十六岁那年,勇敢地摸着自己的胸口,郑重其事地对老师说:“也许我真的更适合美国的教育制度” 。
就为许下的诺言,在几近被遗忘的路上,她辛勤忙碌了半年。
人生有梦,有梦就有开始。美国是她梦想开始的地方,但却不是她心中的天堂。《美国交流生实用主义记事本》一书,客观真实地讲述了一个花季女生,为了梦中的橄榄树,远渡重洋,只身留学的故事。算不上吸人眼球,很难说受益匪浅。在“不过如此”的感叹中,却也品味出点点滴滴的与众不同:
青春总叫人狂妄,所以,时时刻刻都想飞上天,和太阳肩并肩。但当梦想真的来临,现实又将梦想打得粉碎。
踏上美国国土的第一天,梁盎男同学感受到的是天堂与地狱的强烈反差。没有谁可以体谅她旅途的疲惫;没有谁愿意主动递上一块热毛巾;更没有谁想着告诉她一天的行动计划。
明知道自己不是今天的主角,可还是要强装笑脸陪人一起快乐……
异国他乡,寄人篱下,遇到多少难关,都是第一次,却要一个人扛。
第一次生病,把热得发烫的脸,埋在冰凉冰凉的枕头里,继续哭。
第一次想给父母打电话,走了一个小时,忽然想起,北京是凌晨3点,选择放下电话。
第一次参加美国家长会,家长与学生的双重身份,让那一抹明媚的忧伤,掠过心头。
第一次想亲人想老师想同学,一个人在凌晨,边唱边默写——当你孤单你会想起谁。
第一次问自己来美国真的值吗?美国的小乡村比得上开放进步的北京吗?
第一次不相信准备好了感恩节礼物,即将送给寄宿家庭的那一刻,自己却无家可归。
第一次强烈期待与亲生父母站在一起走秀,但却不是。那一刻才明白,一辈子只爱他们。
……
许多事情,只有经历过了才会懂得。面对挫折,别无选择,笑着坚定地走,那才够坚强。不知是梁盎男同学天性中的快乐因子起了作用,还是人在特殊的环境下会本能地变得强大起来。总之,她一直是用这样的信念鼓舞自己前行。
痛苦时,重温妈写的《一生一世的笑脸》。这是妈送她的12岁生日礼物,一直深藏于心上,成为日后战胜困难的勇气。那些文字,讲述了她与生俱来的坚强与快乐:9岁右腿接受手术治疗;10岁因为淘气,磕穿下唇,缝合七针;12岁左眼被撞,住院十天。无论哪件大事,梁盎男同学都如此坚强坚定,始终没让眼泪掉下来。
过程中,“女儿”有泪不轻弹,相信自己,勇敢面对,坦然接受。做交流生的10个月,每每遇到问题,梁盎男同学总是先靠自己的能力去解决,如果真的“扛”不过去了,就轻描淡写地跟父母说,有些事情甚至永远都不讲,或者只讲结果。这样的事件散见在书中的许多章节,其中,展现给读者的,应对并处理“换家庭事件”的前前后后,让我看到了梁盎男同学在“斗争”中增长才干的成长全过程。
孤独寂寞的日子,一个人会想念,会犹豫。还要不要像从前一样为梦想执著?还要不要像过去一样永不言败?
人生走到低谷,在最黑暗的时候也不能失去勇气。把自己关在小屋里不断反省,让理智听从心的呼唤:
——“如果再这么浑浑噩噩地过日子,那真的只能是幻想,甚至连梦想都不是。”
——“住在美国的农场上,当一个平凡的人就够了。但我不一样,我唯一的出路是在这里申请大学。”
——“其实好多次我都觉得自己快不行了,似乎都已经在崩溃的边缘了。有时实在忍不住了还是会哭,但更多时是苦笑着摇摇头,觉得自己的做法还挺‘蠢’的,就奇迹般地撑过去了。”
西方谚语说:当上帝向你关闭一扇门的时候,同时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成功往往就在持之以恒的努力中。梁盎男同学牢记美国校长的话:“对自己负责,只要不放弃,就会做得更好。”当“坚持”的信念一点点汇聚,最终将“放下”的念头逐出脑海时,她眼前出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她以优异的成绩完成美国高中学业,并靠着自己的努力,考上了美国大学。
梁盎男同学一个人在美国成长的经历,也给我打开了一扇窗:成长的方式有很多种,关键是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喜欢的方式,一定开心快乐!
飘泊:生命中不能释怀的心路历程
——读《美国交流生实用主义记事本》
文/牧马河
序言
生命的过程,注定总在行走中,注定总在飘泊中。
多年来,一直愿意用不正确的“飘泊”,而不是正确的“漂泊”。除非是正规的考试,因为心底始终固执地认为,飘泊的历程,是一路上有寒风、有雨雪的记忆,虽然也曾有阳春三月,虽然也曾有顺流而下。
这次,决定为梁盎男同学与郎杰女士合著的《美国交流生实用主义记事本》写一个书评,突然又想起了独创独用的这个词语,并用在标题上。在此是为说明。
(一)
与郎杰女士同在一个大楼办公,距离很近,却因为各忙各的,虽然熟识但不常见面,便感觉好像离得很远。在这个有北风吹着寒气却阳光明媚的上午,收到了郎杰女士送来的《美国交流生实用主义记事本》一书。在这样的季节,被友人记住并登门赠书,如同窗外的阳光和室内的暖气,让人顿时油然而生许多快乐。
经常购书、经常读书,也经常购了书不读而束之高阁及至落满尘埃,但读身边朋友写的书却机会不多,于是便很珍惜,恰好要去南方出差,就装进随身的行囊。郎杰女士曾经告诉我这是一本她与远在美国求学的女儿合写的文字。据此,我判断这是一本不能仅仅从书名去想象内容的书,而认定这是一本关于飘泊的书,一个在古老的东方,另一个在遥远的西方,一个在海的这边,另一个在海的那边,一个时间如果在白天,另一个一定在黑夜。
于是在我又一次的飘泊中,读了一本关于飘泊的书,写下一堆对一本关于飘泊的书的读后感。
(二)
这是一本需要静心品读的书。
《美国交流生实用主义记事本》一书共有70多篇文章,共约18万字。全书共分19个部分,基本上是按照女儿梁盎男同学,作为美国交流生生活为主线,跨越一年多的时间,主要由女儿的日志辅以母亲的笔记组成。全书的文字非常生动,经常会给我们阅读中留下惊奇、对比、反思。
女儿的日志处处流露出90后花季少女的灵动、洒脱的个性,优越生活、良好教育的家庭背景,渴望自立、闯荡世界的壮志,对少年生活的留恋、对青春岁月的反思,以及勃勃生长的野心。
母亲的笔记文字不多,但非常流畅,展现出一位中年母亲的沉稳与冷静,忙乱与从容,与女儿的文字相互呼应。
而在书的版记中,有一行非常不起眼的文字:作者谨按,本书稿酬悉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捐资赞助的“民族女子班”。
这也从另一个角度,鼓励并吸引我们去读完这本书。
(三)
这是一本关于飘泊的情感小说。
这可能是我一家之观点。我们知道,小说具有三个要素,即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一起构成一个或者多个生动的故事。从这些要素上分析,我认为《美国交流生实用主义手册》是一本小说。首先,有丰富的人物形象,女儿、妈妈、美国同学、老师,都透过文字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其次,有充满矛盾的故事情节;再次,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到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差别和融合的困难。书中各个独立成篇的小文章,看似零乱,实则有序;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工整规矩,用心良苦。
关于这个问题,英国小说家伊丽莎白·鲍温曾说:“凡是小说就一定包含有故事。但是这些故事可能是在一个你所不熟的或是没有料到的平面上:它们写的可能是心理的,情绪的或内在的事物。”
从这个角度上分析,我认为《美国交流生实用主义记事本》是一本反映当代社会关于飘泊的情感小说。
据此分析,我还对出版社给予这本书的定位持保留态度。
(四)
这是一本关于当代母女情感碰撞的心灵对话。
从书中的文字推测,女儿应该是十七八岁,母亲应该已过中年。
女儿总想表现长大,在长大的过程中,遇到一系列的困惑、迷恾,但她敢于真实表露。她直言“去美国的初衷是逃避(中国)的高考。”她感叹“当失去了曾经属于我的一切,我才发现其实我是那么的在乎那些感受。”她想念亲人“你是否想念我,还是像我,只和寂寞做朋友”。她思念少年伙伴“当年的那个阳光少年真的优秀得让我有些压抑”。还有经常会不经意间流露出有一些任性。多么典型的一位当代青春少女。
母亲总想表现长辈的身份。女儿坚强时她心疼,告诉女儿不要一个人“硬撑”;女儿柔弱时她理性,鼓励女儿要坚强,而她自己却说“听到了细雨声声”。女儿节俭时她要女儿不要苦了自己,女儿稍有浪费时她又跟女儿“斤斤计较”。正如她写道“无论在天涯,还是在海角,无论你长多大,你都是妈妈心中永远的孩子。”多么典型的一位当代知识分子母亲。
这此对话,主要是通过现代信息沟通方式进行,却能给人一种面对面的交流,心与心的对话。
(五)
这是一本有飘泊经历的人能够真正读懂的书。
书中有大量关于青春的文字,年轻、敢想、多梦、判逆,和有着无尽的理想和张狂岁月。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青春。20多年前,离家外出求学,在一次现代汉语课主题班会上,我以“游子吟:一首最让我无法忘怀的诗”为题,以自己少年离家时难忘的情景,讲述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背后的故事,被语文老师大加表扬。从那时起,我对中国的文字有了更新的理解;从那时起,我再也没有回到我的故乡,而母亲一天天变老,终于远去。而我则在飘泊中,童年流失,少年流失,青春流失,在生命的夹缝中走进中年。
这种心灵流放,这种飘泊他乡,不同的时代,相同的心境,不同的去向,相同的心路,也曾豪情满怀,也曾充满忧伤,一切仿佛都在昨天。而因为有了这种经历,我对《美国交流生实用主义记事本》这本书有更深入的认同与感知。
感谢梁盎男同学带给我关于青春和少年的美好回忆。
(六)
既然是书评,就不能光说好听的话。
《美国交流生实用主义手册》一书的封面设计很特别,牛皮纸的颜色与朴素的构图,感觉很大气,让人很亲切,但扉页与全书以桃红为基本色,又让人感觉反差太大。这也许是我的年龄与年轻的文字、年轻的第一作者和年轻的编辑之间的自然代沟。另外,书名也有点长,不容易记住。
书的语言很真实。梁盎男同学很有才气,语言基础扎实,对文字运用体现出较强的把握能力,这可能与家庭教育有关,也可能与遗传有关,但在有些地方,明显地表现出浮躁和随意,还有的地方表现得不够精练。我分析原因,一个是可能在一个英语语境中用汉语表达,自觉不自觉地会受到英语语法的影响。二一个是可能在写作中的心境经常处于不稳定中,直接影响了笔下的文字。而郎杰女士的文字,明显地表现更加精准和生动,人到中年,波澜不惊。
书的结构,前半部分看似分散,实则内在有机统一,但后半部分,也表现出些许匆忙和不紧凑。
还有,从书中透露出的信息看,这对母女充分利用现代通信手段,基本上实现了联系沟通常态化,这对女儿的自立是否有利,可能会引起讨论和反思。这个扯的有点远,应该不是书本身的问题。
这些话,有吹毛求疵的成分,仅是一家之言,没有代表性,缺少准确性,可以不予理之。
(七)
飘泊,是生命中不能释怀的心路历程。
对于游子,故乡在母亲在的地方。
对于母亲,牵挂在女儿在的他乡。
祝福郎杰女士与盎男同学快乐平安。
以上文字,算作是对《美国交流生实用主义手册》一书的评价。
在哪可以找到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