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分类: 连篇累读 |
《邹鲁未刊稿》辑录的全部材料,系邹鲁之子邹永、女邹方等捐赠给中山大学图书馆的,包括照片、书画、函件、治丧文稿、遗产文件等,共四百多件。邹鲁为中山大学首任校长,创建之功,世人共仰。现邹鲁校长铜像已立,纪念室亦开放,这批材料可谓中大图书馆藏品之珍,足可镇馆。承程焕文馆长以“学术为天下之公器”为守则,将其刊布,使兄弟馆亦可添珍品,好之者可购取观赏、研究,实可谓大功德。我为本书责编,不敢妄加评论,仅就所感所悟略讲几句,算是抛砖引玉吧。
现下知道邹鲁的人想必多起来了。他手书的一副对联在拍卖会上以两万余元价格成交,不算昂贵,但说明其作为书法家已受到一定关注。旧式教育造就的人似乎情趣比较全面些,除书法外,邹鲁亦善画兰竹,诗也颇能写得,治史方面就算正业,不说也罢,何况我也不懂。其实书法、绘画跟旧体诗我更其不懂,但读《昨夜狂风忆西沽桃花感赋》这一首长诗觉得好,《日本山居》诗十四首觉得近于陶潜冲淡风味,其情书则有的颇得尺牍之妙。论其字则有源而又不乏独造,信笔挥就,便成妙构。
邹鲁手迹在我社出版的《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中存有不少(本书附有《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中相关资料索引),多为公的方面的,对于这方面的专门家而言自有其价值。而《邹鲁未刊稿》则以私家语、私密语为多。抛开人类特有的窥私癖不说,即治正史者也是珍视这类材料的,因其真实不矫情,假大空话相对少的缘故。如以人为比,则该类材料恰如血肉,虽附于骨骼之上,却绝不可少。如“广州国府系列”下之信函看似谈生意,却是帮口里的切口,将之与官方记载比照研究,定大有意思。
为方便读者,函件及治丧文稿均予释读。释读尚称精审,足供参考。本书戊子春节后当可付梓,私心甚是期待,亦望同好者爱之。
邹鲁独秀峰题诗首度付梓
自去岁十月责编《邹鲁未刊稿》,得以对邹鲁其人其事有所了解。一日小南说,王城独秀峰下有邹鲁诗刻石,因我编《邹鲁未刊稿》,故告我知。急请其带往一看,果不其然,确是邹鲁的诗。我经过此处不下二十遭,这块石刻也经眼若干次了,却从未加注意,致发现之功为小南摘去,岂不冤哉。十二月廿三日,与小南、大雷游王城,共蹲下(因位置甚低,离地面仅尺余)研读(见照片),竟可通篇辨识。其辞云:
“独秀峰头立,群山一望中。崚嶒皆拔地,环拱似朝宗。特立宁孤德,岿然自众崇。南天柱石在,突兀挣青穹。
此石所处之位最宜锛凿,却无人为破坏痕迹,难道因为邹鲁在“文革”时并不出名么?这不能不说是一奇迹了。
归而查之,不见记载,陪同三人的资料亦少之又少。小南百般查找,仅得一二。陆献琪,广西蒙山人,西安交通大学(南洋公学)土木工程学院毕业,时校长为唐文治;赵善安,一九四三年西南戏剧展览会筹委会委员,大会秘书。
一九三八年广西省长黄旭初接邹鲁来,遂为兴安、桂林、阳朔之游,王城时为省政府所在地,故独秀峰为其必游之景。能陪邹鲁游赏者必是不小人物。
中山大学图书馆馆长程焕文教授高足张靖博士系《邹鲁未刊稿》编者之一,承她费心辑录成《邹鲁简谱》,作为《邹鲁未刊稿》附录。有此便利,将这首邹鲁独秀峰题诗加入。七十年后终得刊布,是一件很值得高兴的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