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分类: 社会评价 |
刘健斌(广西师范大学副校长,分管校办产业)
原作于2006年11月
出版社要出一本反映二十年来做人、做书、做事的散文集作为社庆的纪念,启明约我写篇稿子,我没敢贸然答应,因为我八年来的许多工作都和出版社联系在一起,那些记忆与感触是我心中一方珍藏的天地,想说的着实很多,但一时还不知从何谈起,加之担心自己笔头笨拙,恐怕词不达意。然而,这天晚上和启明就出版社的一些工作在他的办公室深谈到半夜,回家后不知是由于谈兴未尽,还是因为生物钟紊乱所致,一向倒头便入梦乡的我竟有些难以入睡,与出版社有关的许多人和事一一闪现在脑海中,最后竟彻底失眠了。有一种力量驱使我,记下这些年来出版社留给我的印象、带给我的感触……
1998年9月,一纸任命让我从广西大学来到广西师大。来师大前,区党委组织部的领导找我谈话时告诉我来这里可能分管出版社,而且告诉我广西师大出版社很优秀,一定要让出版社发展得更好。我是学工科的,尽管上大学前在一个军工企业工作过好几年,但对出版社这一块一点也不了解,说实话,当时听了这番话我感觉很有压力。到师大后我还真是分管出版社。我边工作、边学习,逐渐适应了这个工作岗位。时光飞逝,转眼已经八年了,如今,我和出版社的领导、员工们已经成了很好的同事和朋友,但要说熟悉,莫过于接触最多的出版社领导班子了。他们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执著认真的精神,活力十足、充满激情的工作状态以及每个人自身独特的魅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肖启明社长是出版社的领头羊,他诚恳正直、知谋善断、胸怀宽广,兼具学者智慧和大将风度,他的为人处事在出版界有口皆碑,是出版社名副其实的形象代表。我和启明很有缘分,他1998年6月做社长,我在9月调来师大;我俩都属蛇,他比我小一轮。他为人诚恳正直,只要和他接触一段时间,你就会感受到他的个人魅力,把他当作朋友。为了出版社的发展,启明坚持“唯才是举”,不知挡掉了多少想进出版社的人,甚至“得罪”了个别上级部门的领导。但是他行得正、坐得直,处事有理有据,很多人最终也理解了他。他的诚恳正直为他赢得了很多的朋友,也为他赢得了业界广泛的信任和尊敬。有这么一件趣事:外研社盖了座号称“100年不落后的办公楼”。2000年春节前到北京办事时,启明约我去参观,以作社里盖办公楼的借鉴。外研社李朋义社长很忙,但是接到启明的电话后,专门抽出半天时间,陪我们把他们的办公楼上上下下走了个遍。看完后,李社长说:“刘校长,先别忙走,我们聊聊。”我以为他会介绍盖楼的经验,结果他没谈别的,讲的全是他们学校(北京外国语大学)怎么支持他,有什么样的宽松政策,比如他能自己任命中层领导等。“听锣鼓听音”,我明白了,人家李社长费心着呢,这是为了让我帮启明争取一些政策嘛!其实我们学校给出版社的环境在某些方面还更宽松些。但由此可见,启明的人缘多好,有这么实心实意帮他的朋友!在对社内社外的事情的协调与处理上,他也很有大将风度。前几年,由于经营理念等方面有分歧,出版社的一位合作者打算离开。虽然曾经对其承诺了较高的待遇,但因合作期未满,离开时账也还没有清完,所以对是否兑现原来的待遇,社里有不同的声音。启明说的一句话我至今记得:“我们合作的账目要核算清楚,但是在个人待遇的结算上要宽容大度一些。”我想这体现了他的一种胸怀。启明当社长时只有33岁,是当时全国最年轻的出版社社长,但他不仅非常敬业,而且处事老练,知谋善断。我不知听到多少出版社的员工说过,他们在办公室加班时,很晚了还总是看到社长和老总的办公室还亮着灯,社长和老总还在工作着,比他们走得更晚。如果把出版社这个迅速发展的集团化企业比喻为一台庞大的机器,启明就是总控制师,他总能敏锐地感受到这台机器中哪个零件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并及时处理,使机器正常运转。这不但得有敏锐的判断力,还得有学者的智慧和过人的胆略。
王建周书记是出版社的“三朝元老”,他是这样子的一个人:“讲情义、重感情,内外协调、激情永在,是出版社员工的精神靠山、感情家园”。作为书记,他很善于把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的业务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他在维护领导班子团结、鼓舞员工士气、营造出版社和谐氛围上做得很成功。建周很重情谊,交游广泛,旧遇新知无数,更兼桃李满天下。他善于利用这样的人际关系资源来为出版社的生存发展协调外部环境,解决出版社的困难。只要把这类事情交给他,他肯定使出浑身解数,争取把问题解决,因此被出版社的员工誉为“公关少男”。他不但做党务工作,还协助做发行工作,而到下面的县里做发行,往往少不了应酬。建周进出版社时几乎不会喝酒,但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硬是把酒量练了出来,对身体的影响挺大。2000年学校决定整合杂志社和出版社,以利于启动社刊工程,实现书刊互动。当时杂志社面临经营上的困难,建周受出版社领导班子的重托,兼任杂志社社长,在他不熟悉的领域开始第二次创业,个中的酸甜苦辣,不亲历其中是难以体会的。这么些年了,他依旧充满激情。我不止一次看到他在社里的员工聚会上,用一曲屡试不爽、颇具鼓动性的“如果幸福的话,你就拍拍手……”引得全场员工应和着歌声拍拍手、跺跺脚,那一刻,他何尝不是幸福快乐的呢!
何林夏总编辑(2008年后兼任社长),思维敏锐,深谋远虑,敬业执著,很有学者风范。他是出版社出版编辑业务上的总管,每年潮水般的选题都要一一过目、论证。他有自己的专业,但是他对这么多的选题都能清醒、准确地作出判断,谈出有价值的意见,这需要有对出版形势和出版法规的准确把握,对培育和形成出版社自身出版特色的明确思路,更需要广博的知识储备和深厚的理论功底。他非常敬业,跟启明一样,一年到头总是陀螺似的忙个不停。有一次,我和他一起去北京办事。两天的行程被他安排得满满的。除了和我一起向上级领导汇报了工作之外,他还约见这个作者谈书稿、找那个单位谈合作,往往一天见五六拨人,谈七八件事,从早到晚不停工作,效率极高。1999年,为了挖掘海外珍稀文献的出版资源,他第一次去美国出差,连续21天在美国东西部不同城市间奔波。白天访查图书馆、博物馆,有时一天拜访好几处;晚上往往就坐最便宜的“灰狗”大巴奔往下一个目的地,这样既省时间又省住宿费。后来他和同去的小翟都累病了,又吐又泻,就吃了带去的黄连素顶着。回国三个月了,何总在医院里挂遍各科专家门诊也没有查出病因,后来听说有个内分泌科,就去试试,检查结果出来了,医生责怪地说:“怎么这么不爱惜身体啊!这是亚急性甲状腺炎,你甲状腺的这项指数都29.5了,如果升到30就得下病危通知书了。”医生哪里知道,他面前站着的是一位没时间顾惜身体、拼命工作的人。
领导班子中的其他成员也都是独当一面的好手:在全国图书发行界大名鼎鼎、永远充满激情、“风风火火闯九州”的姜革文,不论何时何地,有他在就有欢乐,他还是全国第一位具有硕士学位的出版社发行科科长;刚刚退下来的汤总,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是出版社的“老黄牛”;精明少语的沈明分管印刷工作,让不少想在印刷质量和印刷工价上打“马虎眼”的印刷厂厂长挠头,他和出版社印刷厂的同事们一道,夺得了广西印刷行业在全国性的印刷质量评比中的最高奖;精打细算的财务总监唐晓娥,当家理财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千方百计保证了出版社发展的大量资金需求。更可喜的是,这几年由于出版社在业界和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学校也大力支持出版社做大做强,许多优秀的人才加盟出版社,使出版社的领导班子中又增添了几位将才:如出版界不可多得的精英、做社科人文类图书“非常有感觉”、懂经营、会管理的女中豪杰刘瑞琳;既有深厚的学术功底、缜密的逻辑思维,又有现代企业经营理念的学者型儒商孙杰远;对时政类读物眼光独到、精明强干的资深编辑曹光哲;理论基础扎实、处事谨慎但在经营管理上已经独挑大梁的郑纳新……这样一个领导群体,获得了全体员工的信任与尊敬,为出版社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证。
由“700名激情员工”组成的出版社是一支特别能战斗、充满活力的团队。他们中的一些人我能叫得出名字,但更多的只是似曾相识。每一次走进出版社,我总是看到他们在忙碌,觉得每个人都很明白自己要做什么事情。在这里,人人都想做事,都在努力做事,形成了非常好的氛围。老员工们为出版社今天的成就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新员工们耳濡目染,为出版社的发展加油添力,他们都洋溢着一种“我是广西师大出版社员工”的荣誉感和责任心。为我这篇稿子当编辑的是一位进社才几年的年轻编辑,她跟我讲了一个她亲身经历的事。一次,她和一位同事为稿件的事到北京出差,她们的住地离办事的地方很远,需要先坐公交车到站后再换出租车才能到。但她们下了公交车后就一路步行到目的地,尽管走得非常累,但并没有影响工作。没有谁要求她们这样做,按规定出租车费也可以报销,她们是自觉自愿的。我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她说:“社里出差经费紧张,想尽量为社里节约开支。”回答得十分朴实,但我觉得这是一种主人翁的精神。
这样的例子在出版社还很多。前几天我去南宁出差,杰远同志和出版社新成立的基础教育出版事业部的同事在跟我应酬了两三处事情后,回到酒店已经是凌晨一点半了,而他们还要对第二天一早就要跟一个合作单位签订的合同再次逐条推敲,一直工作到凌晨四点。据我所知,这样的工作场景在出版社是很多很多的。
我有时在想,出版社每年出书上千种,书稿字数上十亿,还要出好书、出精品书,没有出版社员工的这种敬业精神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是不可想象的。20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对于人生却是一段不短的经历。20年来,出版社的员工新老传承,始终保持了创业初期的那么一种干劲,这就不仅仅需要热情和勇气,更需要信念和执著。正是靠着这种精神和毅力,出版社从20年前的白手创业到今天成为广西实力最强的出版社,唯一进入全国大学出版社十强的地方高校出版社,也成为中国高校出版界乃至中国出版界最有影响力的出版社之一。这每一点成功与荣誉都离不开出版社员工的努力——那些深夜里仍在埋头看稿子的编辑,那些连日奔波的营销人员,那些默默奉献的办公室人员……他们都是好样的!
这几年,外界尤其是出版界对出版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不同的领导和部门也对出版社的发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我认为总结是非常必要的,除了“官场式”的总结外,更重要的是要从出版社自身做起,从出版业的发展规律,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策略等方面进行总结,把出版社发展的成功经验上升到企业精神、企业文化的层面。这种总结不是“应景式”的,而是要使它成为全体员工的共同理念,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这才是核心和可持续的。多年来,广西师大出版社形成了一个“场”,这个“场”是有精神、有灵魂的。在这个“场”里的人,团结和睦,执著进取,激情飞扬;“场”外的人向往这个充满朝气的集体。我常常和出版社的领导交流,自己也在思考,如果说出版社取得了一点成功,除了成长的时代条件与社会环境外,还有属于我们出版社的独有的企业精神、企业文化,推动着出版社的发展。我觉得我们出版社的企业文化应该包括“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团结和睦的人际关系、诚信共赢的广泛合作”这四个方面。当然,对这个问题的讨论还仅仅是初步的。尽管这几年听到的表扬的话多了,难能可贵的是,出版社的领导没有被赞誉冲昏头脑,经常在反思自己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且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的探索,尽管这种改革和探索有时是有阻力、有风险的,但我想,这才是出版社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关键所在。
我与出版社的领导和员工们相伴相随度过了八年的时光,我跟他们是工作中的同事,生活中的朋友。作为分管出版社的校领导,我把自己的工作定位在努力为出版社创造一个适于发展的环境,尽量营造与出版社和谐共事的氛围;对出版社的工作多建议、勤提醒、不插手,设身处地为出版社出思路、解难题。我曾跟出版社的领导班子一起开会到半夜,为出版社的发展出谋划策;也曾为出版社碰到的困难和问题焦心竭虑;有时还为与上级部门或领导的请示和沟通赴邕上京;不时也一起开怀畅饮、一醉方休。这些付出虽然微不足道,我的工作效果也远不如我的主观愿望,但这段经历让我从中体会到了出版社发展的艰辛,分享了他们收获的喜悦,更向他们学到了许多有益的东西。
写到这才想到该为这篇短文安个什么名字呢?对于出版社,我近距离地接触和观察了它但又不在其中,我对它的描述也是不全面的,试图归纳和提炼的措词还可能是不准确的,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个带着个人眼光的印象,于是有了这么一个标题。
不知不觉间,东方既白,可我言犹未尽,然而还是暂且搁笔吧,因为与出版社的相伴于我来说是人生之幸事、生命之奇遇,更幸运的是我见证了它多姿多彩的八年芳华,这段美好情缘怎是文字所能道尽的呢!
祝福你,二十岁的出版社;祝愿你,永远年轻的出版社!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