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科幻世界》2014年第5期原创中文科幻小说暨2013年度校园之星获奖评论

(2014-05-14 23:53:58)

《科幻世界》2014年第5期原创中文科幻小说暨2013年度校园之星获奖评论

 

2014年第5期《科幻世界》登载的原创中文科幻小说有八篇,其中银河奖征文六篇——索何夫《草的语言》谷第《餐谈》阿缺《与机器人同居》王林《蓝海星报告》谢诗航《蚁群》周元卫《赝品》,银河奖/微像发现奖征文一篇——武威《反抗》,征文校园之星征文一篇——滕野《回归》。

 

 

《草的语言》,故事设计得还不错,有点像几年前一篇不知道是不是叫《寄生虫》的作品。虽然看了开头之后就大致能猜到内核是什么,不过高潮迭起的情节还是让人感到很过瘾。但是……最后落点在“自尊”上有点奇怪啊,因为“生存”的问题还没解决完呢,好像不是解决“自尊”问题的逻辑时机啊。

 

我读《餐谈》之前正在重温Kill Bill,所以也有点不免将二者对比起来看——虽然这种对比很奇怪。不过,一个短小精悍的故事,最后配上这么一个“一击致命”的结尾,好像也和Gogo一刀消灭掉那个搭讪的猥琐男的感觉,有一点相似呢。

 

《与机器人同居》……人物塑造得不太好吧?整个故事本来就有点囧了,机器人主角的性格、基情四射的人物关系,对于故事的主题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呢?还是说这个主题就是那么平庸?最后还弄出那么一个莫名其妙的“SF星人”来,加上一个俗气的结尾,都不能让我给这篇作品打高分啊。

 

《蓝海星报告》算一般吧,因为从头到尾也没什么让人觉得出乎意料或者是有很大阅读满足感的地方。

 

《蚁群》倒是还可以,把“异化”这个主题表现得比较到位,缺陷是人物性格塑造地不太到位,叙述也显得稍多了一点。

 

《赝品》令人眼前一亮。从语言和情节设计上都让人想起八十年代初的一些作品,没有近些年来时兴的那些俗套的影子,而且营造了浓浓的黑色幽默的气氛。结尾尤其妙……现在这种风格很是少见了呢。

 

《反抗》既然是微像发现奖征文,那么读它的时候是不是就应当多想象一下这个故事成为影像之后的的画面?那就有点遗憾了……每个情节都似曾相识,谈不上令人“眼睛一亮”。故事有点老套也就罢了,人物塑造不成功是大问题呀。男主角的思想觉悟可以不高,但总归不能靠结尾那种“这是我的党费”式的升华来拔高吧?

 

 

《回归》的画面感很强,但最令我觉得喜欢的是作者对感情的处理——写得真的很感人啊。千年尺度的宏大叙事,作者轻举轻放之下,在结尾处瞬间戳中读者的内心,滕野在这方面的写作技巧已经挺成熟了呀。

 

 

2013年度的校园之星(奇怪呀,我怎么记得以前是叫“少年凡尔纳奖”呢?)的获奖名单出来了,大多是第四季度登载的作品,不知是巧合还是什么。我没参加投票吧……好像是没参加,但是最初确实对每一篇作品都评论了。

 

李聪《守墓人》,我当初对他渲染感情的能力评价不低:

 

《守墓人》最大的亮点是感情描写,很真挚感人,在“以情动人”方面略胜一筹。这个故事,我觉得把感情把握好,就可以说成功了百分之八十。

 

我想,如果他以后继续从事科幻小说创作,那么确实可以在这方面追求胜人一筹。

 

夏梓铷《星期二女生》,我当时是觉得瑕不掩瑜:

 

《星期二女生》确实是校园之星作品中比较不错的一篇——文字技巧运用熟练细腻、人物形象鲜明得当,都能够看出夏梓铷的水平。

不过,我觉得,结尾有点瑕疵:如果把最后一段的内容和倒数第二段对调(当然了,内容上也要和前面磨合,最好不转换场景),把季先生也是机器人的“包袱”放在最后“抖”出来,大约效果会更好。

 

转换场景关系到视角的转换,是一向基本但不大好把握的写作技巧,还需要练习呢。

 

《机器人与门》确实是散文风格的作品,我当初评价时候提出了这类作品比例太高的问题:

 

邢云昆《机器人与门》,文字确实非常流畅,非常感人。不过,散文体的小说是不是在校园之星征文中比例略高了一点?我是希望中学生作者们更多地去展现一些涉及怎么塑造人物,怎么设计情节的技巧来。

 

不过这大约也是情有可原的:散文的写作,确实在咱们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比较重的地位吧。而且……反正我上中学时候确实比较喜欢读散文……

PS,好奇怪啊,作者究竟是叫“邢云昆”还是“邢云坤”?是杂志印错了还是我记错了?

 

关于张欣妤《一次谋杀案的笔录》,我当时提到了所谓“外插花”的问题:

 

根据编辑的说法,《一次谋杀案的笔录》经过修改,删除了不少不必要的人物和情节。我想说,这条原则是不仅适用于校园之星的小作者们的。精炼的主线必须突出,“外插花”只会损伤作品的基本脉络。此外,主线本身必须够丰满,否则删除掉“外插花”之后的作品就会显得言之无物。

 

其实,我也不知道作者最初的稿子是什么样的,所以很多时候,所谓“外插花”或许是修改后遗留的问题,或许是最初作者设想的线索太复杂之类的,不能一并而论。

 

李聪不仅一个人发表了两篇小说,而且还一个人得了两个奖:

 

《战争艺术》的人物创作比较成熟——这好过空洞地描写战争场景,毕竟无论什么“艺术”都是通过人来实现的。而且,对人物的刻画——特别是不同角度下的刻画——也更易于体现故事所要展现的矛盾冲突。其实,科幻小说情节中所出现的矛盾,在某种意义上都只不过是作为整体形象存在的“人类”内心的矛盾而已。

当然了,这部作品也有不足,特别是文字还显稚嫩。人物的对白,还是要摆脱翻译腔呢。

 

对白摆脱“翻译腔”可能确实不那么容易……因为我们平时看到的外国小说、外国电影,很多时候都存在这么个问题,耳濡目染地……还是希望李聪能有有更大的提高,今后写出更多更好的科幻小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