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啊摇,摇到叹息桥--阿尔卑斯山吹来的风(15)

标签:
意大利威尼斯italyvenezia旅游 |
分类: 阿尔卑斯山吹来的风 |
阿尔卑斯山吹来的风--(15)摇啊摇,摇到叹息桥
摇啊摇,摇到叹息桥
我们的大巴车真像是一只船,从维也纳到威尼斯整整摇了九个小时。
所谓的威尼斯城,并非只是那一片水城。下了车,我们住在了水城外的一家中国小旅馆。因为是周六,大家又都紧张起来,明天周日城里各处的餐馆、超市照惯例歇业,晚上这点时间正是备粮备荒的时光。谁也不敢怠慢,找到一家超市,大家纷纷涌入采购食品和水果。
中国人喝热水,吃熟食,已经不再习惯茹毛饮血的吃法,于是我们大都随身带了电热水器,在没有东西吃的时候,煮几个鸡蛋虽不算美食,但也能填饱肚子。我们还算精明,带了一个电插头转换器,在奥地利还可以用,到意大利又变了,真应该多备几样才是。欧洲有的国家旅馆不允许用电热水器,曾经有过大家一起用电把旅馆保险丝烧掉的案例,也有旅馆为了照顾中国客人专备热水的。出门在外,入乡随俗,人家有要求照办就是了,但是像导游小范说的,有的同胞在旅馆干脆用电热水器煎、炒、烹、炸,过起了日子,让人有些哭笑不得。
第二天清晨,我们出发先到了泻湖。泻湖是进水城威尼斯的码头,进城的船有固定的时辰,早出午归,如果错过了时间,只好花25欧元“打船的”了。
望着船舷飞溅的水花,和前方一片雾水茫茫的朦胧,心中涌起要回到中世纪时代一种莫名的激动和颤栗,脑子里不停地翻现着莎士比亚笔下《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游船沿着朱代卡水道和圣马可水道向着威尼斯的腹地前行。在船的右舷我们遥遥看到岸上一座外貌平平的建筑,小范说,这座原是皇宫的建筑现在是一家豪华旅店,每天上万元的住店费,说到星级,给这个店加上多少个星星都不为过。在船的左舷,我们的船与一艘现代的豪华游船擦肩而过,小范告诉我们这是一位英国富豪的私人游艇。想不到来到威尼斯的第一印象竟是如此,这个十世纪开始发展,十四世纪达到顶盛的水上共和国,今天依然在展现当年她在意大利境内最大、最强、最富的风采。
思绪就这样随着舷边起伏的浪花翻滚着,飘荡着,幻想着自己成了一位刚刚从亚洲遥远国度归来的威尼斯商人,远远望见了家乡的里亚尔托桥(它在威尼斯城的大运河上)。这座带房子的桥很像云南的风雨桥,一见到它,你不能不把它与意大利歌剧联系在一起:桥下贡多拉小船上英俊的小伙子唱着情歌,桥上美丽的姑娘抛下一朵红玫瑰,桥廊的阴暗处富商窥觑着这段纯洁的爱情,盘算着阴谋……不知道都想到哪去了,忽然看到了圣乔治马焦雷岛上大教堂钟塔楼蓝色尖尖的顶,我们的船开始向着岛对面的码头靠过去。
登岸以后,沿着亚德里亚海岸边的大道走过四座桥,不远就是威尼斯城的中心——圣马可广场。站在距广场最近的一道桥上,可以看见河上不远处并行的另一座著名的桥——叹息桥。这是一座廊桥,把两边的楼房连接在一起,桥下是威尼斯城里曲折绕城的河道。桥两边楼面的墙壁灰色而斑驳,有一种历史的沉重和阴暗,桥右边曾是法院,左边是监狱,犯人到法院接受审判时,经过此桥可以从墙壁上的两个小窗最后看一眼外面的世界。是谁把人生的叹息与这座桥连在了一起,是犯人,还是押解犯人的人?但一定是从小窗向外望过的人。外面世界豪华的酒店、游船,浪漫的爱情,令人垂涎的财富,象海鸟一样飞翔的自由……
叹息一声: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驶向雾蒙蒙的威尼斯水城。
紧靠岸边有一艘英国富豪的私人游艇。
沿威尼斯城的大运河前行。
里亚尔托桥,莎翁的许多剧中出现过这座桥。
快靠码头了。
当年威尼斯城的统治者。
沿码头的大道,过四座这样的桥,就到了圣马可广场。
叹息桥。在这些幸福的人们中间听不到叹息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