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例说唐诗崇情,宋诗尚理(2018.4.19)

(2018-04-19 20:26:50)
标签:

宁津县第二实验小学

商印同

龙飞扬0101

唐诗和宋诗的不同特点

唐诗崇情宋诗尚理

分类: 教育教学
唐诗和宋诗的不同特点


【导读:分析唐诗和宋诗的典型作品,我们就会发现,题材相同而它们的侧重点则不同。一般的说,唐诗多具抒情性,而宋诗多具哲理性。】

1.同写庐山: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只有居高临下地多角度地观察和分析问题,才能不被错综复杂的表面现象所迷惑,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

2.同写桃花 :

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哲理:只有深入实际,才能及时体察到事物的发展变化。

3.同写春色 :

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哲理:新生事物一定会冲破压抑茁壮成长。

4.同写冬雪:

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山雪。      

雪梅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哲理:人们各有所长,也有所短,应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5.同写农家:

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

哲理:事情似乎走到绝境,令人一筹莫展;只要充满信心,就会出现转机,就会有新的希望。

6.同样以水为喻:

李 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任何成绩的取得都是有其原因的,其中都有规律可循。

7.同写江河:

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哲理:新生事物刚刚萌发,就有人敏锐的觉察到,并争相追求。

8.同写读书:

杜 甫:昔甫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冬夜读书示子聿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哲理: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学习不能只靠书本,只有亲身实践,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9.同写江南:

杜 牧:千里莺啼绿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题临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

哲理:人不能骄傲自满,优秀之上还有优秀。追求完美,永无止境。

综上所述,我们便可得出如下结论:唐诗重抒情,宋诗重哲理。


【拓展阅读】唐诗崇情,宋诗尚理

文苑折枝 

先我们看两首诗,第一首:

十五夜望月
唐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望月怀人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中句句可以说是写景,情景如画。殷璠《河岳英灵集》卷上赞王维诗“着壁成绘”,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诗中有画”。 这一评语也可移用来评一切有景、有情、有意境的唐诗。这首诗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抒情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又看宋诗:                    
中秋月
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如果把这首诗意解读一下: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不难看出,整首诗虽然没有带一个“月”字,句句表现“月”,而且三四句,偏重议论,明显尚理。当然,唐诗中也有类似的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天际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但诗中字面只是写登高望远。至于引发哲思,那是读者的遐想。

如果还嫌不够明显,再看宋诗: 
                    
观书有感二首
朱熹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月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全诗读来无半点唐诗的风采,既没有引人入胜的景致描写,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感情抒发,而是洋溢着一种理性思维的气息。设问句的使用既提出了问题,又给出了答案,虽是观水有悟,却是观书有感,意思是说要做到事理通达,心境透明,必须不断地学习与提高。

观书有感二首
朱熹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前两句仅是对江水上涨,蒙冲变得像羽毛一样轻盈的现象进行描述,后两句即为转为议论,揭示了一定的道理,即告诫人们孜孜以求,功夫到家自然就能达到豁然开朗、自由自在的境界,也就是诗中所说“此日中流自在行”。 

仰望唐诗,她有如一座神女峰,空灵浑雅,以情辞丰腴胜。无论是初唐的“四杰”及稍后的张若虚,还是中唐的李白乃至晚唐的李商隐,他们的诗作相对宋诗都呈现出丰腴。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式的丰腴;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景象壮阔,气势雄伟的丰腴;李白的“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壮怀在胸,想象丰富式的丰腴;甚至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层次丰富,沉郁苍凉式的丰腴;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式的丰腴;还有李商隐“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形象美丽,意境朦胧式的丰腴。

难怪鲁迅看了也发出感叹:“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过,此 后 倘 非 能 翻 出 如 来 掌 心 之 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清人蒋士铨也为之担忧:“宋人生唐后,开辟真难为。”而宋人呢,继唐诗之后,又成一高峰,节骨遒劲,以才学理趣胜。宋人以多才而善于思考,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挖掘出深层意蕴,从而给人们以新的启迪,无穷“理趣”不胜枚举,然而在这些诗作中,宋代理家之集大成者朱熹的诗作《观书有感二首》更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不容忽视,因此当我们阐述宋诗以理趣为特点时,自然而然就会推其为代表。

这是因为唐代是一个兴旺发达的社会,生活本身就容易激起人们的诗情,在时代精神的影响下,唐朝的诗人往往更多地带着一种诗意的眼光看生活,因而即使在平常习见的生活中他们也发现了丰富多彩的美,所以唐诗显得丰腴,以丰富的想象,奇特的意象及语言,或者炫丽的色彩给世人带来无愧于时代的审美情趣。

而宋代呢,虽然也有过兴盛的年代,但宋诗要创新,必须走出一条与唐诗不同的路子。  比如梅尧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致,苏轼的畅达,黄庭坚的瘦硬,陈师道的朴拙,杨万里的活泼,都可以视为新生。而这种新生还有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从平淡无奇中生发灵秀,豁出哲理。

请读
雪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古今把雪、梅并写多多,而卢梅坡却不同凡响。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说句公道话,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没有梅花的清香。诗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这首诗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咏思。

北宋诗人喜欢哲思,如,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此诗妙处,不在抒情、写景,而在理趣,于日常生活中揭示深刻的哲理。同一个庐山,从正面看,从侧面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各有不同的形态,不同的感觉,不同的发现。这本身就富有哲理。可是,诗人并没有停留在这个层面上,而是进一步深化题旨:这种现象的形成,并不在于庐山本身,乃是由于观察者所处位置的不同。换句话说,由于观察者"身在此山中",无法摆脱所处位置的局限,只能从各自的角度看到一些局部现象。那么,如何才能认识"庐山真面目"呢?回答是:必须跳出此山之外。

《冬夜读书示子聿》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年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前两句从古人的经验谈起:做学问必须竭尽全力,而且要持之以恒;从小就下苦工夫,到老才能有所成就。这里突出讲了"少壮工夫"。后两句强调了亲身实践的极端重要性。这里没有轻视书本知识的意思,只是说单有书本知识还不行。纸上得来的东西毕竟根柢不深,必须经过亲身的实践才能加深认识,化为己有。

诗歌到了宋,更多的赋予了诗人入世的感慨。
          
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

王安石北宋诗文大家。拜相后,积极推行新法,列宁称他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这首诗通篇都是对杏花的赞美,但不失哲思。头两句写花开,后两句写花落。花开时繁英缀锦,分外妖娆;花谢后,随风飘散,宛如雪片纷飞,即使落入陂池,也胜过飘零南陌,碾成尘土,遭人践踏。诗中寄寓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时宁受贬逐也不改变志节的高尚情怀。

宋朝到南宋时期,已是中原沦丧,山河破碎,积贫积弱,不少爱国诗人表现出北伐出征,“还我河山”,誓死报国的哲思和热情。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诗绝笔诗,其中有对生死的哲思,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由读书入仕,就有一腔报国热血,他于国难当头入相,朝廷已是岌岌可危,五坡岭被俘,押至崖山,途径零丁洋写了这首诗。诗中抒写国家的危难,身世的回眸,生死的哲思,渎之让人回肠荡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